】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建良:台對陸貿易量陡升 兩岸經貿脫鉤難
http://www.crntt.hk   2020-10-18 00:05:56
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0月18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後疫時代台灣的外貿發展,台灣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教授17日在研討會中表示,當前蔡政府訴求外貿與中國大陸脫鉤,且不斷對外塑造台美有望談成經貿協定,不過事實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對陸的貿易量非但未減,反而陡升,ECFA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認為,與其盼望台美經貿,不如維繫好兩岸經貿,否則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台北論壇基金會邀請產官學界齊聚一堂,17日在東海大學召開“COVID-19衝擊下台灣產經的關鍵解析”研討會,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台灣產經發展趨勢,邀請包括前“行政院長”陳冲、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台中市經發局長張峯源等34名專家代表與談。

  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建良以“兩岸與區域經貿的鑒往與知來”為題,對台灣在後疫情時代的外貿發展發表看法。他指出,近期美國官員接連訪台,民進黨政府向外表示,台美之間創造近年來最緊密的關係,對外釋出台美間有望達成BTA甚至是FTA的訊號,同時強調,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要逐步脫鉤,但蔡政府的主張卻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

  事實上,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額節節攀升,甚至在近年民進黨執政以來,不減反增,陳建良展示近年兩岸貿易額度曲線圖,從2002年起,兩岸貿易額度呈現陡升趨勢,到2019年更創造新台幣6兆的貿易額,此外,今年1至8月的貿易額以達到4.76兆元,在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當下,今年仍有可能突破去年紀錄,如此情況,蔡政府在沒有其他外貿管道的情況下,宣稱台灣要與大陸經貿脫鉤,幾乎不可能。也代表,兩岸經貿脫鉤,說得容易、做得困難。

  陳建良認為,中國大陸已是台灣長期以來最大的貿易伙伴,更是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來源,台灣與其盼望對美簽訂貿易協定,不如設法與大陸進一步談判貿易合作,才是在後疫情世代振興經濟,合理的經濟決策。兩岸經貿既是近30年來台灣的外貿重心,對於ECFA的政策效果評估,理應長期投入嚴密檢視,以為後續政策推動之依據。

  但似乎,台灣主政者對於ECFA執行成效的檢討,大多為立場鮮明的表面泛論,少見嚴謹深入的實證分析,具備學術標準的政策研究非常有限。陳建良舉例,根據國貿局專設的ECFA執行成效網站,每隔月定期公布2011年以來台對陸出、進口,在全部貨品和早收貨品的金額與成長率。該報告初期計算台灣對大陸地區及對香港的貿易金額,2013年9月以後排除香港只計算大陸地區。

  如以此簡易的統計報告評估ECFA成效,可能面臨以下問題,陳建良說,一是出、進口值的統計值分類為“全部貨品”與“早收清單”,而不是“非早收清單”和“早收清單”,以全部樣本和受政策影響部分樣本進行分組,無從比對政策效果。

  二是此報告只提供加總數字,並未區分早收涵蓋類別,缺乏“具共同比較基礎”的模型估計概念。

  三是ECFA對兩岸貿易的設計是重大陸地區而輕香港,而台灣與香港貿易往來占比並不低,片面忽略香港,無法完整掌握兩岸三地執行ECFA全貌。

  陳建良指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擔任“經濟部長”時曾說,早收清單只占台灣整體貿易量的5%,影響有限,該說法就是片面之言,以平均值忽略ECFA占台灣對全球出口8%、進口2%的事實。這也是之所以,蔡政府在先前ECFA屆臨十年前夕,表態希望ECFA可以延續執行,不要牽涉政治干擾,代表蔡政府其實明白相關利害得失,假若ECFA中止,可能帶來諸多不利後果。

  陳建良感嘆,ECFA的情況就是受民粹阻礙良善政策實施,最終是以全民福祉為代價,若民粹真是對外經貿開放的最大阻力,民粹的溫床主要是訊息不對稱,由此誤導民眾對政策認知受限乃至扭曲,但從比例原則來看,政府政策推動受限,固然可以歸罪媒體操弄、民粹當道、民眾認知不清,最大的責任還是在於政府自己。

  展望未來,陳建良呼籲蔡政府,此波疫情對經濟模式將不可避免帶來全面性衝擊,從生產要素涵蓋的土地、資本和人才,到消費模式對應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需因應調整。在經歷、摸索並適應此轉變所面臨的諸多不確定中,更需要以開闊心態正視兩岸經貿合作互利的機遇,由此延伸積極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的雄心,才是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正確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