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小港機場興建源起於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防範美軍進攻,實施“十號戰備”下的產物。(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10月17日電(記者 高易伸)高雄小港國際機場是南台灣航空運輸門戶。1942年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為防範美軍攻擊,確保琉球、八重山列島、釣魚台、台灣與南洋交通路線的安全性,實施“十號戰備”在各地增建機場,於是建了小港機場,當時有日本陸軍第八飛行師團駐防,成為戰爭末期日本駐台陸軍最大航空武力。
位於高雄小港機場境內線航廈2樓的檔案展示區,清楚記載著小港機場的前生今世。咀嚼展覽文字會發現不少早被遺忘的歷史,也是一部清楚記載著台灣被日軍佔據、中國國民黨來台,以及兩岸重新交流,開放直航的歷史縮影。
國民黨來台初期,國民政府為瞭解南北機場使用情形,於民國35年(1946)訂定“保留及裁廢機場處置辦法”,為避免日後因發還機場用地而引起的糾紛,以及便利將來回收用地,決定將撤廢的機場,租賃給農林部作為試驗農場,或是轉作退伍軍人屯田用地。小港機場一度被列為廢棄機場,之後劃歸空軍訓練基地。小港機場被列為軍事要地,在民國38年訂有“小港機場確保物資警衛辦法”,嚴格限制附近民眾不得任意進入警戒區域,更不可占地私自耕種,以免發生意外。
1965年“國民政府”為拓展南台灣空中航運事業,小港機場委由“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接管並成立“高雄航空站”,原本的軍事要塞才正式蛻變為南台灣空中客貨運輸中心;1966年為提升產業生產技術,扭轉台灣經濟困境,在高雄創建境內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機場民航客運也順勢開通,便利國際商務人士來台轉駁“國內”航線至高雄勘查,大大提升投資設廠意願。
2005年兩岸直航萌芽,1月29日兩岸雙方開航空公司飛越第三地直飛的“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包機,大陸首班飛機“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班機由北京飛抵高雄,時任副局長李仲榮特到場接機,並於首航儀式致辭。
2010年廈門航空在兩岸定期航班實施近一年後,也首航高雄廈門、高雄福州航線,成為小港機場第一家飛航高雄的定期大陸籍航空公司。
小港機場展示區記錄著近代歷史的蛻變與更迭,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導致兩岸航班大減。面對後疫情時代,兩岸航線航班是否衰退,不僅值得關注,也會被寫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