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地球大數據助力全球零饑餓目標的實現
http://www.crntt.hk   2020-10-10 12:14:40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人民網訊 今年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通過5周年。王毅國務委員在9月26日主持減貧與南南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期間,宣布發布由中國科學院撰寫的《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意義重大深遠。

  報告圍繞6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總結了26個典型研究案例,包括零饑餓目標下的4個案例。當前,包含零饑餓目標在內的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進展緩慢,距離目標實現仍有巨大差異。聯合國有關報告顯示,世界正面臨著5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使全球原有的6.9億多饑餓人口增加8300萬至1.32億。在非洲地區,受沙漠蝗蟲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響,人均糧食產量下降至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近5年來糧食安全狀況持續惡化,饑餓人數面臨翻倍風險。

  監測和評估零饑餓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展和及變化過程,可以明確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助於準確掌握受影響的人口數量 、分布及其需求,從而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提升糧食安全水平。這一過程需要大量數據支撐,對數據收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球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手段的發展為動態評估零饑餓相關指標,特別是大尺度區域無差別化的評估、形成對大尺度目標進展的整體認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基礎。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其零饑餓目標的實現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近年來,中國在利用地球大數據技術開展糧食生產和需求相關監測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長期開展耕地數量及質量監測,動態評估了耕地利用變化對糧食產量及生態環境的影響、耕地可持續集約化利用潛力、增產及環境影響減量化潛力,展現了中國糧食生產正逐步向更為可持續方向發展的過程,提出了未來應當重點關注的因素及區域,為實現糧食生產從“當前夠吃”到“長遠夠吃”提供科技支撐。同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國民營養與健康。近年多次開展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及監測工作,動態掌握我國人群營養狀況及相關疾病的變化特征,為全面實現零饑餓目標提供助力。

  國際合作是實現全球零饑餓目標的重要手段。中國在開展糧食安全相關自主監測的基礎上,積極分享經驗,踐行2030年議程“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理念。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農情監測雲平台(CropWatch Cloud),持續不斷地為全球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農情信息雲服務。針對糧食安全形勢最為嚴峻、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非洲國家,中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及平台,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自主監測。莫桑比克定制化的CropWatch雲服務平台(葡萄牙語版本)已幫助該國實現糧食安全治理能力的跨越式發展,使得其完全具備自主監測預警能力,成為知識共享的成功典範。中國科學家成功開展的亞非蝗蟲災情遙感監測成果也為非洲和南亞的相關國家的抗災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撐。

  總的看,零饑餓目標全球落實進展緩慢,中國將繼續加強科技創新,落實習近平主席宣布的關於成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等務實舉措,深化國際發展合作,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議程對接,利用對地觀測技術、雲服務平台、智慧農業技術等創新,通過技術改良、示範與推廣、技術落地等手段助力提升各國糧食安全治理能力,分享中國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地球大數據為推動零饑餓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作出更大貢獻。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