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數字經濟助力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http://www.crntt.hk   2020-10-07 09:08:54
從數字經濟發展及其所表現出的能效來看,數字經濟可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促進經濟長遠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夏傑長、譚洪波文章表示,在中短期內,中國仍面臨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和全球疫情持續蔓延與反彈的影響;長期則面臨外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和內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激發高質量增長持續動力的局面。加快形成雙循環格局既是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的重要舉措,更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內在要求。

  同時,近年來數字經濟表現搶眼,有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36.2%,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7.7%,特別是今年數字經濟為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數字經濟發展及其所表現出的能效來看,數字經濟可以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文章分析,消費需求領域包括無形消費性服務和有形的產品兩個領域。在消費性服務業方面,數字經濟使傳統的一些不可貿易的服務業變得可貿易,從而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實現循環,比如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文旅消費等。在數字經濟不發達的年代,這些傳統服務業一般只能面對面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受眾面狹窄,難以發揮服務業的規模經濟,也難以實現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遵循著本地化循環規律,難以實現國內和國際大循環,導致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緩慢,單位生產成本和消費價格增長。數字經濟則從技術上改變了這一局面。借助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全國甚至全球某一專業或某一環節的優秀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可以為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消費者提供教育和醫療服務;人們通過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和體驗千里之外的博物館和景區。跨越了時空限制,這些服務業可以觸達更多的消費者,從而發揮規模經濟、降低單位成本,創造更多的社會福利。有形消費品的數字貿易則是貿易手段的數字化過程,是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通過貿易的數字化改造,消費者可以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選購世界範圍內的商品,供需雙方借助線上展播、洽談、交易、評價、支付等方式促進產品的跨區域流動,在更大範圍內產生市場競爭效應,推動有形消費品領域更加有效的社會分工和最優的資源配置。

  在生產製造領域,目前中國存在的一些制約內循環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主要表現在無形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某些行業市場准入門檻過高,不同地區間的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了市場競爭,擠壓社會資本的投資渠道和壓低整體資本的邊際收益率,限制了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效應的發揮,導致下游生產製造企業缺乏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支撐,阻礙國內大循環格局的形成。

  文章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蔓延,數字經濟的發展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國內和國外不利於雙循環發展的影響。數字化過程促使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可貿易程度顯著提高、貿易成本顯著降低;使生產性服務企業跨越時空的限制輕而易舉地為其客戶提供服務,各類製造業企業進一步從生產成本、市場距離、產業鏈安全性等角度考慮自身的空間定位,與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形成“分離式集聚”。即使生產性服務業與其市場相隔遙遠,但是通過數字化知識和技術緊密連接,從而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凝聚和延伸了產業鏈。因此,生產性服務業的數字化改造有助於連接分布在全國和全世界各地的眾多區域性產業集群,有助於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