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大阪G20峰會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由於健康問題辭去首相職務。2012年再次出任首相的安倍,結束了日本“五年六相”的政治動蕩期,成為二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日本首相。他突然辭職,不僅給日本社會和政壇帶來不確定性,也讓近年剛剛轉圜的中日關系產生變數。
美國《僑報》9月1日載文《安倍辭職,中日關系會否生變?》,文章說,進入21世紀以來,中日關系一直磕磕絆絆。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釣魚島爭端等分歧,是兩國關系的最大障礙。安倍2006年首次拜相後,不但實現了對華“破冰之旅”,還推動雙方構建了“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隨著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二次拜相的安倍對華政策發生了變化。這集中表現為日本積極鞏固日美同盟遏制中國,同時重拾“價值觀外交”拉攏印澳等國強化對華壓力。此外,安倍政府還試圖修改和平憲法,推進解禁集體自衛權,以脫離戰後體制束縛。中日關系一度跌入“政冷經冷”的低穀。
不過,一個與鄰居關系緊張、一心脫離亞洲的日本究竟能走多遠?與不斷退出多邊組織的特朗普政府緊密站在一起,是否符合日本利益?外界發現,安倍政府的外交策略有所轉變,轉而重新平衡中美日三邊關系。一方面,安倍政府在雙邊或多邊場合積極倡導全球化,并與英國、歐盟推進自貿協定談判,同時又推動參與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談判的其他國家簽署CPTPP;另一方面,安倍2018年10月訪華,宣布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并推動兩國關系時隔多年重回正軌。
後安倍時代,中日會否生變?首選取決於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政局能否穩定。近年,中日關系能從2012年領土和歷史爭端中走向正常化,安倍長期的執政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續的任期,保證安倍內閣可就中日關系分歧進行充分溝通協調,進而達成諒解和共識。如果後安倍時代,日本政局重新陷入動蕩,你方唱罷我登場,中日關系的持續性、穩定性就有面臨鬆動可能。
中日關系會否生變,其次取決於繼任者們能否有安倍政府的圓潤外交藝術。特朗普執政後,安倍政府面臨的外部壓力可謂不小。一方面東京面臨華盛頓貿易大棒的恫嚇,另一方面又被要求在對華施壓中扮演更多角色。安倍通過施展靈活平衡外交術,借助擴大“經濟外交朋友圈”等方式,在對美博弈中贏得了一些籌碼。這既沒有衝擊到美日同盟關系,也維持了對華關系維系的穩定。未來新首相能否繼承安倍外交“衣鉢”,沿襲中日關系“成果”,世界關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