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方法論,是經過實踐檢驗推進改革開放行之有效的辦法。 |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電/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40年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不辱使命,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窗口”作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經濟特區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經濟日報發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郭躍文文章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這種優勢集中體現在切實發揮我們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上,體現在我們黨不斷提高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的能力上。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經濟特區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經濟特區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定海神針”。經濟特區建立和建設的每一步,都傾注著黨中央的殷切關懷和悉心指導。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特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上,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強調“經濟特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尋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要求經濟特區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平台、改革開放的開拓者、改革開放的實幹家。經濟特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文章分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經濟特區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許多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取得巨大成就,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方面,經濟特區勇於突破束縛,率先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另一方面,經濟特區率先轉變政府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彌補市場不足,逐步建立起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制定出台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市場有效運行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特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數十倍甚至百倍增長。以深圳為例,1979年GDP僅為1.97億元、人均GDP為606元,2019年GDP為2.69萬億元、人均GDP為20.35萬元,40年間GDP年均增速達23%。
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使經濟特區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文章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革除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不斷推進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建立健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體制機制,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極大激發了社會創新創造潛能,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
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方法論,是經過實踐檢驗推進改革開放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國經濟特區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自成立以來,按照國家發展要求,順應人民期待,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在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不斷衝破僵化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探索改革開放的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開路,一大批誕生於經濟特區的創新制度和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走向全國。
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更好彰顯了“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這個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