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今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再次強調“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多位業界專家一致認為,座談會進一步表明了我國持續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也展現了我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鮮明態度。
在疫情和全球市場萎縮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如何用日益暢通的“小循環”來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如何發揮聯通國內外市場、勇當科技創新先鋒作用,如何更好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對此,人民網財經邀請權威專家予以解讀。
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以“小循環”促“雙循環”
長三角覆蓋區域約占國土面積4%,經濟總量卻占全國1/4,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對內吸引、對外示範作用日益凸顯。
如何下好長三角一體化這一先手棋,長三角的暢通循環對促進國內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助力作用?
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看來,長三角地區較國內其它地區擁有兩個明顯優勢:一是該區域人均收入水平較高、消費能力較強,消費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發達國家一般水平,對全國經濟增長模式向消費主導型轉變有一定引領作用;二是長三角地區人員密集度高,產業布局比較完備,上海作為龍頭與其它長三角地區合作協同空間較大,為國內大循環提供了一個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