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劉坤鱧。(中評社 蔣繼平攝) |
中評社高雄8月21日電(記者 蔣繼平)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劉坤鱧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為了維持“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白宮政策始終一貫,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累積實力崛起,不單只看中美兩強相爭,而是看國際格局如何調整因應“美國陣營”和“非美國陣營”的新局面。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國際格局短時間不會出現變化,維持“戰略相持”階段,但在美國大選後,發生局部戰爭、代理人戰爭不無可能。
他認為,中共奪取台灣所屬離島的可能性,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後的預期發生率比較高;大選前則未必,因為中共没有必要做球給特朗普,幫助特朗普訴求愛國主義而當選,升高美中持續對抗的可能性。
劉坤鱧,1966年,台北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師範大學法學博士。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歐盟研究、比較政治、政黨與選舉、戰後台灣政治變遷、台灣地方政治。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Alex Azar )剛率團訪問台灣,是從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閣員,中國也準備台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中美對抗下兩岸局勢緊繃引發關注。
劉坤鱧表示,美國迄今還是東亞秩序的決定者,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後崛起,甚至提出2025年“中國智造”的主張,已挑戰了二次戰後國際格局的美國主導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就是5G。中國在5G技術超前後,制定了規格,決定了5G的長相。換言之,這個世界的未來將不再是美國說了算。
劉坤鱧指出,由於世界歷史發展在此發生轉折,利益衝突造成了直接的對抗,從美國掀起一連串制裁行動,上綱成為“國家安全”問題。但中國只是新興力量崛起的國際代表之一,不是唯一。如果只把目光焦點放在中美兩強相爭,就會出現“見樹不見林”的謬誤。
若從國際事務來看,劉坤鱧表示,2008年發生國際金融風暴以來,美國國力不斷下滑,多次採取QE政策搶救,迄今仍未從經濟泥淖中脫身,但美國仍以“一超多強”的視角來看待和支配國際事務。另外,以中國為首的“金磚五國”(BRICS)等新興國家,在國力累積的崛起過程中,將對國際事務產生話語權、議價權和規格制定權的渴望。
針對這一點,劉坤鱧認為,除非美國國力下滑能觸底反彈逆轉,當“美國國力消,新興國家國力長”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後,國際事務就不是如何避開“中美終須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討論了。而是國際格局要如何調整以因應“美國陣營”和“非美國陣營”消長後的新局面。
從國際格局轉變的經驗來看,劉坤鱧表示,西半球的結構在美蘇力量失衡後出現轉變;東半球的結構在中美力量平衡時會穩定,目前的態勢不只是中美力量消長,更涉及整體國際格局發展成新局面。所以,短時間內,國際格局還是處於“戰略相持”階段,不會出現“戰略防禦”和“戰略反攻”的結果。
他指出,尤其在擁有核武國家“保證互相毀滅”的“核威攝”前提下,沒有人敢冒險把地球毀了。如何避免“中美終須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討論,將會限縮在局部、區域、有限的“代理人戰爭”,這一點,在東半球的國際格局中,台灣角色比較尷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