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糧食是基礎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鬆遼平原,察看玉米長勢,了解糧食生產,體現了對於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與深切思考。
食為政首。一把麥子一碗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感嘆“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總書記走進超級水稻展示田,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在河南開封張市鎮高標準糧田綜合開發示範區,總書記仔細查看麥穗灌漿情況,勉勵“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念茲在茲,日夜思之,正是因為人民領袖的認識深刻:“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深入基層,洞悉糧情,把握大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關鍵在農民,這是一個“誰來種地”的問題。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些地方出現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現象。解決這一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關鍵在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裝備水平……一系列政策措施破解“誰來種地”的問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根本在耕地,這是一個“種什麼地”的問題。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求“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這些年來,我們嚴守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耕地相較1996年增加480多萬公頃,到2022年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牢牢穩住了糧食安全的基本盤。
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出路在科技,這是一個“地怎麼種”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起當年黃土高原上的老鄉們在吃飽吃好基礎上的更高願望,是“幹活挑著金扁擔”。總書記說:“‘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這是老鄉們的目標,也是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研究和完善糧食安全政策,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機械化發展,從生物技術研發到信息技術應用,豐收的畫卷背後,是農業科技的“硬核”支撐。
“倉廩實,天下安。”今年,中國夏糧產量達2856億斤,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戰疫情、抗洪澇,豐收來之不易。民為國基,穀為民命。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就有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就一定能讓“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破浪前行。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