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反映了中央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 |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係,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要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黃漢權文章介紹,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討論時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新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及時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指明了方向,是今後一個時期做好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遵循。
應對國內外複雜形勢的戰略部署
文章分析,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反映了中央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疫情暴發初期,我們被迫停工停產,大多數產業鏈基本停擺,外貿企業有訂單但發不了貨,全球供應鏈出現斷供,為此,中央提出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隨後,中國疫情得到控制,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逐步恢復,但大量外貿訂單卻因海外疫情蔓延被取消或推遲,外貿企業有貨但沒訂單,外貿供應鏈再次斷裂。根據新情況新問題,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體現了中央因勢而變的務實之舉和與時俱進的戰略思維,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和指導性。
從國內看,內外需低迷凸顯暢通國內循環的緊迫性。進入5月份以來,中國供給側的復工復產比例已經很高,但受居民消費趨於謹慎和企業投資更加保守的影響,需求恢復不及預期,需求約束取代產業鏈供應鏈梗阻成為制約國內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同時,海外疫情仍然蔓延,大量國外企業仍在停產或半停產,中國大量出口訂單被取消或推遲,剛剛復工復產的外貿企業再次陷入停產、裁員、放假、減薪的困境,加上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外貿業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即使疫情過後,一些國家市場的需求也難言樂觀。面對國內消費不足和出口受阻,迫切需要擴大國內需求,暢通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國內循環,確保企業復工復產後產品銷得出,推動中國經濟加快回歸正軌。
從全球看,維護和參與國際循環彰顯中國大國擔當。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隨著歐美國家陸續重啟經濟,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保持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醫療和個人防護物資供應鏈循環暢通,對協助其他國家抗擊疫情和主要經濟體恢復生產生活至關重要。同時,中國作為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維護好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和經濟循環,對世界經濟重啟和恢復具有助推器作用。
雙循環戰略的核心要義
文章認為,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係,它們之間既有相互替代的一面,也有互相補充的一面。雙循環戰略體現了辯證思維,包含四個方面含義。
第一,中國的經濟循環不是單一的國內或國際循環,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兩個循環不是相互隔離、彼此獨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猶如兩個緊緊咬合的齒輪。一方面,國內循環要深度融入國際循環當中,但又能夠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國際循環包含國內循環,為國內循環向更高水平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
第二,這個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因為受近年來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中美經貿摩擦升級、部分產業外遷,以及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進一步擴大出口的難度越來越大,必須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多依靠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形成國內循環來穩定中國經濟增長。
第三,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構建雙循環的核心。脫離產業鏈供應鏈來談雙循環,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們是鏈接雙循環的紐帶,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
第四,雙循環兼顧效率和安全。通過參與國際循環,中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中國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力,分享全球化紅利;同時,如果有了國內循環,當國際循環出現風險時,中國經濟也能夠安全運行,從而提高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