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力促經濟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0-07-01 07:49:49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阻隔跨境經貿往來和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的背景下,中國一方面要發揮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另一方面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形勢所迫、自身所需、市場所能

  南方日報發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德友文章分析,疫情,沒有改變中國,也沒有改變美國以及其他國家,但卻已經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以往的全球化模式。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刻: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防護物資被中轉國截用;各國重新發展防護用品產業;糧食出口國停止出口糧食;美國繼續強化限制本國產品和技術相關企業向中國企業供應零部件和軟件服務,威脅斷供;跨國跨境的人員流動近乎停滯……毫不誇張地說,疫情的發生讓之前平穩運行多年的世界經濟及其規律,被行政力量和抗疫所需瞬間扭轉,全球貿易格局被迅速重塑。當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各國的疫情管控措施已經在不斷放鬆,但跨境的經貿活動依然嚴格受限。從特朗普政府的經濟保護主義和政治民粹化傾向,到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再到英國脫歐,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之前已有苗頭的逆全球化“火上澆油呈燎原之勢”,未來貨物、服務、資本、技術、人員跨境流動的流向、流速、流量將出現轉化和弱化,正如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在3月底撰文所指出的——我們所認識的全球化將終結。

  對中國而言,美國政客對疫情的“甩鍋”加劇了其對華已有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封鎖,這進一步強化了中國自主研發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美國國內疫情沒有得到較好管控和大選輿論造勢的背景下,中美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存在經濟“脫鈎”的可能性。但我們也需要明白,在完全獨立自主(封閉經濟)和完全依賴進出口之間,有無數個中間狀態,不是簡單非此即彼的關係;但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和外部世界會朝著前者大幅移動。這不是中國單方所能決定的(相反中國繼續秉持擴大開放理念和姿態,樹立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可靠的形象和地位),而是全球的趨勢,對此必須有清晰和清醒的認知,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對外開放上,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危機意識。當然,各個行業、甚至同一行業的各個環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不相同;小國和大國開放的成本收益也不同,要理解因開放受限導致的問題及其複雜性,尊重和適應不同國家的政策選擇。

  相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今天的中國經濟具有更強的戰略縱深和韌性,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基礎設施系統、物流支持系統、工業化產能以及中國龐大人口規模所帶來的巨大優勢,能使得中國經濟形成一定的國內大循環,這是我們要充分利用的發力點,也是形勢所迫、自身所需、市場所能。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理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認知的基礎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即從三個維度切入:增速換擋、結構轉型、動能轉換。增速維度是統計數據的呈現,最容易被觀測到;結構維度是產業層面的呈現,是發展質量的形態;動能維度是發展的動力所在,是最核心的本質。此三者轉換過程就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它在中國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也必然要在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入開放和不斷循環中得以完成。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