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過去一周,內地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地攤經濟”。在獲總理李克強加持為“中國的生機”之後,全國多個城市密集出台了各種對地攤經濟的鬆綁、扶持政策,“地攤”回歸,仿彿“千樹萬樹梨花開”。在經濟形勢嚴峻之下,鬆綁地攤管制有助緩和失業問題,但這不可能是復興經濟的救星,不能“吹過頭”,不能搞運動式,切忌一哄而上,導致亂象叢生。
城管(類似香港食環署執法人員)致電邀請小販“出山”?這不是夢幻,而是發生在江西省瑞昌市的真人真事。過去三十年,為了整頓市容,城管一直是內地街頭流動小販的“天敵”,貓捉老鼠的場面天天上演,甚至發生暴力執法、抗爭的慘劇。
“惡形惡相”的城管突然變臉,動員小販重新上街擺攤,背後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嚴峻就業形勢,以及總理的“開金口”。官方數字顯示,內地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已超過百分之六,創下歷史高位。如果再加上農民工等隱性失業,實際情況更嚴重,有專家估計三月底失業人數恐多達八千萬人。
臨時性措施忌過分誇大
在全國兩會閉幕之後的記者會上,總理李克強兩句話引起很大震撼,一是指出“有六億人每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人民幣”,另一句則是“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揭示了內地的貧富懸殊和就業形勢嚴峻。之後,他又前往山東煙台參觀一家麻辣燙攤位,盛讚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官方展開旋風式宣傳,地攤經濟迅速走紅,成為地方政府恢復就業的政策法寶,至少二十七個城市鬆綁配合。社交媒體形成熱搜話題,一些明星、網紅、富商亦乘機炒作,股市甚至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攤概念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