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據海峽之聲電報道,作為在改革開放之後較早來到祖國大陸的台胞,陳雲英特別關心這些年來陸續來到祖國大陸經商、工作、學習、生活等台灣鄉親的發展狀況。陳雲英發現,很多在祖國大陸社會融入得好的台胞,發展得都不錯,而社會融入得不好的,就會在事業、學業、家庭等方面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
“雖然出現狀況是正常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如果提高台胞在祖國大陸發展的成功率,就會讓他們減少挫折感、提升獲得感,從而增進他們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為此,陳雲英今年帶來了一個關於幫助台胞在大陸的社會融入問題的建議。
陳雲英表示,國家從政策方面為廣大台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發展提供了同等待遇——遠到1994年的台胞投資保護法,近到“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等等。為了落實這些政策,更好地實現台胞在祖國大陸的同等待遇,各省、市還相繼出台了“實施細則”,國家在政策舉措方面的盡心可見一斑。
但是即便有了這些好的政策,為什麼還有很多台胞在祖國大陸存在社會融入的障礙呢?陳雲英認為,主觀上來源於本人的適應能力,客觀上來源於兩岸環境的差別。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引路人”起到重要作用。
陳雲英說,台灣同胞來到大陸的第一個身份,可能是遊客、學生、實習生、職業人、創業者等等,他們經由參訪、學習、就業、創業等渠道開始了在大陸的社會融入。第一個接觸到他們的旅行團中的導游、學生就學的學校、實習和就業的單位,以及他們在大陸工作和生活中打交道的政府相關部門,其實都扮演著他們的“引路人”。如果這些“引路人”在接觸他們的過程中,精選適合他們認識祖國當代社會發展和建設的內容,幫助他們理解大陸的有關社會民情、文化價值、民主法治以及對台有關政策,讓他們輕鬆愉快的了解當代中國和今日大陸,有意識地協助他們在社會融入中少走彎路,就可以順利辦理各類證照、結識大陸朋友、參與社會事務與社會建設,從而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社會融入,體驗自身價值感,這樣就能盡快融入祖國社會的大家庭。
陳雲英說,社會融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個人對於一個城市的融入,是一個終生學習的過程。社會融入在於積極促進人在社會的參與機會,它包括環境因素與社會政策的有力支持,也包括人自身對社會的認同感、尊嚴觀和滿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