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據廣州日報報道,“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新基建”這一概念。
“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相比之前的傳統基建,“新基建”可以說是科技感滿滿。事實上,除了實物投資,它背後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更令人期待。推進“新基建”,不僅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還能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促進新產業新領域發展。
發展“新基建”需要投入資金,更重要的是要擁有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能力,而這兩項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近日,某機構發布的《2020年新基建產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總體上看“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預期年底將達417萬人;而從區域看,“新基建”產業人才市場重心進一步南移,廣東需求人數占比最大。
“新基建”主要立足於新興技術,可以說是集合了各類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門檻較高。所以,一方面,培育“新基建”人才要將重點放在複合型人才上。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要深化改革,比如,增加相關課程設置,適當增加相關專業招生名額,注重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新基建”補上人才短板。
另一方面,要加快人才的引進培養。有關部門要幫助企業、科研院所在全球引進人才或設立研發機構、併購優質企業,以加快技術追趕。此外,在頂層設計上也要做好戰略部署,不妨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財政扶持,激勵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以廣州為例,廣州產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在全國領先,這些都為廣州“新基建”發展成長提供了沃土。有了這些硬件配置,我們還要不斷優化人才服務,“軟硬兼施”,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好的工作條件,讓他們投身“新基建”的熱情和能量得以釋放,將人才優勢轉化為“新基建”的巨大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