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黑天鵝”,遮蔽世界經濟,衝擊全球市場,讓全球供應鏈經歷嚴峻考驗。
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預測,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萎縮3.2%。在低迷表象下,世界經濟格局暗流湧動,原有運行秩序和競合邏輯醞釀巨變,世界經濟格局或已接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變局一:供應鏈深度調整。
全球範圍內的供應鏈布局一直處於動態調整中,疫情更倒逼各國和企業反思布局策略。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全球供應鏈布局可能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某些經濟體將更加重視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從而促使某些供應鏈區域化集聚;另一方面,人們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會更加重視對供應鏈實施多元化布局。
這些趨勢都是供應鏈布局的演變而非終結。伴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那些原有供應鏈承接關係緊密、且率先與合作夥伴達成供應鏈恢復安排的國家和區域將占據先機。有分析人士認為,疫情或將加速區域一體化趨勢。
變局二:觸及壟斷痛點。
當前,疫情使世界經濟復甦“脫軌”,重創眾多產業部門,中小企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以往經驗,各國救助政策和寬鬆措施不論初衷如何,往往更利好大企業集團,這難免引發“馬太效應”,強化資源壟斷,中長期來看,或遏制經濟活力。
過去十餘年,資源壟斷現象與世界經濟如影隨形。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2000年至2015年,三分之二的新增利潤來自於占據重要市場地位的供應商,而非創新型的新市場主體。分析人士擔憂,疫情影響下,債務惡化、金融歧視、“劫富濟貧”的政策等因素,很可能會惡化中小企業處境,導致其遭到大量兼並和清算,重蹈“危機加劇壟斷”的戲碼。
此外,隨著不少大企業也陷入困境,產業結構或將複雜化。迄今,在全球已提出債務重組和破產保護的企業中,不乏美國惠廷石油公司、澳大利亞維珍航空、新加坡興隆集團等知名企業。這或將觸發政府參股、金融資本控制實體經濟等深層問題,難免挑戰公允的市場競爭。
變局三:公共產品來源多元化。
國際社會普遍渴望以多邊合作抗擊疫情,盡早控制疫情,實現有序復工復產。然而,貿易保護主義者借題發揮,或推動“脫鈎退群”,或背棄國際責任,凸顯全球公共產品供需缺口。為此,新興力量正努力補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