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如今,在利益驅動下,電腦瀏覽器首頁及公眾號、自媒體號等網絡平台上,出現了為數不少由惡意營銷賬號生產的標題聳人聽聞、內容粗俗低劣的文章,損害了互聯網的清朗空間。近日起,國家網信辦組織各地網信部門,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網絡惡意營銷賬號專項整治行動。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達9.04億人,其中學生網民占比最高,達26.9%。網絡傳播的文章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僅會吸引網民的注意力,而且容易誘導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行為。龐大的青少年網民群體每天沉浸在不負責的觀點、惡意營銷賬號文章的“泥淖”裡,其身心健康必然會受到不良影響。
惡意營銷賬號的出現和肆虐,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正能量、有價值的信息供給趕不上網民數量激增而出現的“信息供給下沉化”現象。要有效扭轉這一不良現象,破要破得堅決,立也要立得理直氣壯。
在信息生產和傳播領域,正能量必須始終在場並且高揚,主流價值觀要發揮引領的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用模仿的手段嘲諷惡意營銷賬號的模板化寫作、越來越多的官方媒體機構學會“網言網語”,並主動開設賬號進駐各類平台……這些變化,都深刻說明了信息生產和傳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必要。破與立這兩手都抓緊,清朗的網絡空間就一定未來可期。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 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