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需求增長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梁宇(高等教育出版社國際語言文化出版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旺盛且多樣的需求向我們展現出美好的發展願景,但願景的實現、機遇的把握尚需要我們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規劃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的行動綱領,積極應對巨大挑戰。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中文教育,從中文“走出去”到“走進去”,從中文教育“熱起來”到“實起來”,都展現了中文的價值在世界範圍內快速提升。中文教育的全球普及帶動教育資源需求的顯著增長。
需求增長為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發展按下快進鍵
體系化構建,開創資源建設全新格局。泰國、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等國家已經形成由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構成的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截至2019年11月,共有69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頒布法令、政令、教學大綱、課程大綱等形式,將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我國“推力”和對象國“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文加速進入對象國國民教育體系,全球中文教育體系網絡正在形成,規模效應不斷增強。對象國國民教育體系內中文教學資源建設則是下一階段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將有助於實現“教材、資源、教法、評測”一體化的中文課程體系,有助於穩固中文在對象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有助於促進中文成為世界公共產品。
低齡化趨勢,拓展資源建設多維空間。李宇明教授指出,目前海外中文學習者中,中小學生已經超過50%,甚至達到60%。中文學習者低齡化趨勢仍在不斷擴大,并且學習者人群逐步細分為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不同教育層次,其需求各具特色。這為資源建設拓展了發展空間,教學資源建設的重心要“下沉”,資源“空缺”和“短板”需彌補,還應關注不同層次教學資源的銜接與貫通,為海外低齡中文學習者提供不同層次、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優質教學資源,培養外國學習者從基礎教育開始對中文、中國、中國文化的親近感。
<nextpage>
差異化需求,釋放資源建設潛在能量。隨著國際中文教育時代的到來,教學資源需求導向逐步分化,卻越發明確、具體。第一,測試導向型需求日益顯著。2019年,參加HSK等漢語考試的考生已達80萬人。法國、德國、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家先後將中文列為中學畢業會考外語科目之一。國際認可度極高的IB、A-Level、AP課程與考試系統中文參考人數逐年增長,這都為測試型中文教學資源帶來“剛性需求”。第二,職業導向型需求逐步顯現。“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國際中文教育進入新階段,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已在56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設立了167所孔子學院和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為共建“一帶一路”,服務當地社會發展,對象國“漢語+職業”複合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長,單純的語言教學正逐漸向“中文+職業技能型”教學轉變,這對職業技能型中文教學資源研發提出新要求。第三,文化導向型需求有增無減。歐美許多國家具有語言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傳統,文化通常是這些國家外語教學標准(大綱)中的重要維度。許多大學開設的中文課程名稱為“中文與中國文化”,許多中小學設置的中文選修課實為“文化興趣課”。可見,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中文教育非常注重“以文化激發興趣”“以興趣引領語言學習”。另外,文化傳承向來是華文教育的重要價值所在,在很多東南亞華文學校裡教授《三字經》《弟子規》已相當普遍。基於這兩個維度的文化需求,如何編寫文化型中文教學資源,如何體現文化和語言的融通、融入、融合,將成為教學資源研發的主要任務。
智能化浪潮,亟須資源建設科技賦能。AR、VR技術營造的逼真場景、基於大數據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生成并推送的智能教材、機器人語伴……信息化技術參與中文教學,讓資源“活”起來、“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中文課堂的內容與形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語言教學的交互性,有效解決了時空限制、個體差異等學習問題,同時也催生了教學模式的多元與創新。資源與技術的互補交融是大勢所趨。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只有增加中文教育資源的科技含量,才能順應新時期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教學流程的轉變、重構與再造。
以科學規劃迎接挑戰
旺盛且多樣的需求向我們展現出美好的發展願景,但願景的實現、機遇的把握需要我們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規劃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的行動綱領,積極應對巨大挑戰。
<nextpage>
樹立勇於“走出去”的文化自信與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民衆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社會各界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愈發強烈。中文教學資源是世界各國民衆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們展現國家意志、樹立國家形象、傳播民族精神、體現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為此,在中文教學資源建設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是我們作為語言文化輸出國責無旁貸的義務和使命。
推動“中文教育+信息技術”兩種業態的融合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等文件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中國正在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在網絡信息化時代,中文教育如何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傳統內容資源如何借助先進技術賦能,新形態教育資源如何實現提質增效,都是我們面臨的新任務和新使命。為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確“以內容資源為根基、以綫上資源為延伸、以數字平台為支撑”的基本建設思路。優質的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再造性,綫上資源具有多模態、互動性,紙質教材與綫上資源的融合開發,多種資源的協同配置,可將知識不斷升級轉化,達到增值擴容,為中文學習者帶來極大便利和超值體驗。數字平台是內容資源的載體,它提供了虛擬教學空間,具有開放性、聚集性。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處理,數字平台能够快速捕捉學習需求、提供內容更新、開展智能測評,這都是傳統課堂“可望而不可即”的功能。由此可見,“綫上綫下資源互補、內容與平台互為支撑”的融合發展道路愈發清晰。
加快三類專業化、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然而,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發展急需的三支隊伍卻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人才危機”。第一,編者隊伍。當前,國內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對教學資源成果認可度不高,優秀人才編寫教材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足。中老作者“青黃不接”,中青年作者對前輩編寫經驗的繼承不够,某些教材的創編脫離教學,實踐性、創新性欠缺。第二,編輯隊伍。專業的策劃、編輯、設計是教學資源二次創作的過程,新技術的融入對編輯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當下出版單位對國際中文教育業務重視不够,編輯人力不足,人才流失嚴重,此類問題逐漸外顯。第三,國際營銷隊伍。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不僅需要研發骨幹,更需要高端營銷人才,營銷專員的知識結構不僅涉及國際中文教育領域,還涉及國際營銷、版權貿易等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的外語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此類外向高能複合型人才在業界可謂鳳毛麟角。以上三類人才的培養需要引起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出版機構的高度重視,努力從不同層面實行人才激勵措施。只有專業人才的充足儲備和有效供給,才能保障事業的長遠發展。
<nextpage>
拓展四種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模式。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的需求主要來自海外。華文學校、孔子學院等中文教學機構帶動中文已走入世界100多個國家,但中文教育資源進入海外主流發行渠道的步伐明顯落後。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存在“信息鴻溝”,這也是造成當下中文教育資源“供需失配、失衡、脫節”的原因之一。當然,近年來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出版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國際中文教育資源海外市場化運作方式,逐步摸索出四種主要模式:資本投入、合作出版、版權輸出和實物出口,并在某些國家(地區)產生了市場效益,發揮了示範作用。我們認為,為擴大國際中文教育資源海外市場,以上四種主要運作模式仍需要在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拓展。首先應加大資本投入力度。當前,中國出版企業在國外設立各類分支機構400多家,其中涉及國際中文教育業務領域的出版企業卻并不多見。其次,促進本土經營。支持當地民衆從事國際中文教育資源產業經營,鼓勵中外作者“就地出版”。再次,擴大版權合作範圍。一方面要擴大海外合作“朋友圈”,要特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將“數字產品”“優質品牌授權”“標准專利認證”等納入市場運作範疇,擴展合作領域。
國家支持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是國際中文教育“強基固本”的關鍵一環。為此,我們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從研發和推廣兩端發力,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邁上新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