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2019年,農產品進口達到1509.7億美元,其中大豆進口額約占23%,進口量8859萬噸,主要進口國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此次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已使美國淪為重災區,但是疫情嚴重的州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大豆產區除伊利諾伊州外,目前其他主產州疫情對大豆種植的影響有限。美國農業部3月31日發布《作物種植意向報告》顯示,大豆種植意向面積2.06億公頃,比上年增長10%,22個州種植意向面積比上年上升或保持不變。但美國疫情防控升級,可能影響大豆的交付效率。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但由於疫情原因一度造成了國內運輸不暢,政府介入後,部分道路開放、港口工人保護得到了加強。據外電報道,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達到1160萬噸,同比增長38%,創下當月歷史紀錄。
面對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各國在加強防控的同時,也加強了農產品貿易政策協調,採取共同舉措,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糧食援助,維護世界糧食安全。2月23日,中國已向巴基斯坦伸出援助之手,應巴方邀請,中國農業部派出農業技術組赴巴給予滅蝗援助,協助完善應急防控及可持續治理方案,並提供緊急援助物資,充分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積極應對市場變化 築牢中國糧食安全底線
文章指出,中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是70年長期奮鬥的結果。中國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是在農業對外開放、在國際糧食市場的起伏跌宕中磨練提高的。近些年,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突發事件多,黨中央措施精准,調控得力,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生產、加工、貯運系統和儲備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場調控體系,穩定了糧食價格和國內市場預期,化解了危機,提升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飯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根據糧食供求的實際情況,適時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糧食生產由單純追求產量轉向產量質量效益並重。引導地方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減少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優化農業區域布局;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行休耕輪作和黑土地保護,讓耕地休養生息;加強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的技術儲備,向科技要糧,提高糧食產業的發展質量,“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進一步豐富了糧食安全的內涵。目前,中國糧食人均占有量470公斤,高於世界人均水平,水稻、小麥完全自給,庫存充足,有出口潛力;肉類人均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當前,國內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國外疫情仍處擴散階段,形勢複雜嚴峻。因此,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把中央一號文件中“糧食生產穩字當頭”落實到實處。一是穩政策,對2020年實行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穩價定量(限定收購總量)政策要動態監測,保證糧農基本收益,推進小麥稻穀玉米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二是穩面積,面積是產量的基礎,重點要落實水稻面積,防止早稻面積繼續下滑。三是穩產量,要良種加良法,加強氣象和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止草地貪夜蛾大面積發生,力保單產水平穩中有升。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特征明顯,糧食主產區、平衡區、主銷區要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