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瑞華位於新竹清華大學的研究室,台積館七樓。(中評社 黃文杰攝) |
劉瑞華分析,產業分工市場發展來看,原先疫情發生在湖北武漢,封城目的主要是避免疫情擴散到大陸沿海城市,現在大陸復工情況看來蠻快,當然疫情不會完全沒有,但是大陸相繼復工,穩定下來供應大概沒問題,接下來就看歐美的需求面。
他說,以前全球化時代,更多的生意買賣、更多的貨物流動,更多的人才流通,全球對於經濟發展是樂觀。可是現在知道,全球化頻繁的交流,會有意想不到的潛在風險,會影響政策面。疫情在美國社會瀰漫一股氛圍,就是不諒解中國,或許是少數的偏激歧視,但是這樣想法會影響“全球化”發展,不讓貨物流通、不讓人的流通。特朗普的立場比較屬於“反全球化”,危機當前,社會對領導者有更高的期許或信任,加上美國年底大選,美國選民普遍需要有效的領導,自然會影響全球化的態度。
劉瑞華認為,全球化架構下,分“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這兩者是並進。透過貨物買賣的貨貿流動,資金或金融性的投資,後者就涉及服務貿易,貨物賣得多之後,會相互相投資,通常是所得高的地方往所得低的地方來投資。現在中國經濟開始起來,也有資金到美國投資,本來是互相影響,現在要擔心的是,負面的歧視容易發生,首當其衝就是人的交流,會受到打擊。
他舉特朗普在處理中美貿易戰,主要還是華爾街股市的表現,中美貿易戰開打,每次美國要課徵高關稅的報復性懲罰,美國道瓊指數就狂跌,不過基本上都在兩萬點以上,隔一段時間股市又補漲回來,這讓特朗普更肆無忌憚,無所顧慮。
劉瑞華表示,現在美國開始飽受疫情衝擊,經濟衰退,美國股市狂跌,可能跌到當初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前。為了拼年底連任,特朗普的態度就會比較謹慎,如果真的要在美中之間挑起某些衝突,反倒是用病毒不是貿易戰,疫情給特朗普更大的機會,只要批評中國隱瞞病毒疫情,甚至利用台灣加入WHO的議題來挑戰中國,照樣可以達到美國對抗中國的目的,不需要用貿易手段對抗。
他說,特朗普有他自己的想法,對於美國來說,原先貿易戰是要處理美中貿易的逆差,並非中國生產導致美國的失業率增加。如果美中發生衝突,不是貿易戰而是外交戰,台灣就都可能變成籌碼,台灣反倒要更謹慎小心,特別是對經濟的影響與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