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4日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經濟運行的本來節奏,不可避免地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衝擊。疫情衝擊考驗我們化危為機的能力,應對疫情需要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組織內外部專家,針對“疫情背景下的經濟增長與宏觀政策”展開聯合研究,力爭為政府、企業和其他經濟部門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經濟主張和政策參考。中國網智庫中國為本次線上討論做專題報道。
問:財政目前處於緊平衡狀態,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如何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政策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陳彥斌: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財政整體上面臨減收增支壓力,財政運行仍將處於“緊平衡”狀態。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政府部門債務也在不斷攀升。根據IMF的數據,2019年中國政府部門債務率為80.1%,其中,地方政府債務率高達61.1%。不斷增大的政府債務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給積極財政政策操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短期衝擊,財政政策不宜過多關注去杠杆等結構性目標,而應將維持經濟穩定作為首位目標,謹防因為財政政策收緊而出現經濟顯著下行並發多重風險點等不利後果。因此,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的財政政策不應該畏手畏腳,而應該加力提效,讓“緊平衡”下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適當提高2020年的目標赤字率。2019年的目標赤字率由2018年的2.6%上升至2.8%,2020年可以在2.8%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目標赤字率提高至3%或更高的水平。適當提高目標赤字率體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定位,這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次肺炎疫情衝擊下的財政收支壓力,也能為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提供空間。
二是,財政政策要精准發力,聚焦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行業和企業。此次疫情爆發以來,財政政策已經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實施了稅收優惠的政策,並且對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交運輸、生活服務、快遞收派等行業實行免征增值稅的政策。未來還應針對受疫情影響較重的企業出台更多的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三是,財政政策在加大力度的同時,也應注重效率的提高。2019年以來,財政政策對需求的帶動效果較弱,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增長乏力,這體現出財政政策的傳導效率相對偏低。在當前財政“緊平衡”和政府債務率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的空間有所收窄。因此財政政策應進一步提質增效,在減少稅收收入的同時,避免非稅收入的升高,切實降低宏觀稅負。這樣既能確保財政政策的真實力度不打折扣,也有助於更好地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從債務率“分母端”的提高來化解債務問題。財政政策傳導效率的提高,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穩定經濟增長,有效防止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演變成長期影響。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伍戈:
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和財政收支承壓的背景下,為積極對衝疫情影響,要繼續推行有針對的財稅政策,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把握重點領域的同時要注意防範風險,充分利用專項債等政策工具,將政策落到實處,實現財政政策效用值最大化。
一是更加精准實施減稅降費。非典時期曾針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推行階段性稅收減免政策,在此次疫情中對於同樣受損嚴重的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物流運輸、批發零售以及製造業等行業也應當推行類似政策。可以考慮研究出台階段性、有針對性的稅費政策,政策導向由“更大規模”轉向“精准落地”,密切關注不同行業的稅負變化,重點支持受損嚴重的行業復工複產。針對此次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表現出相當的脆弱性,財政方面可以適當減免企業社保、緩繳住房公積金等費用,優化抵稅退稅服務,降低中小企業破產風險,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二是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對於財政支出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落實零基預算理念,重視評估重大項目的財政可承受能力,削減非必要、非重點項目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財政資金應投向撬動力度更大的重點領域,以市場化為原則,承擔市場無力滿足的需求。地區結構上,應向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和收入嚴重放緩的地區傾斜,保障基層財政運轉。近日,政府已出台系列政策,包括建立採購綠色通道,給確診患者提供財政兜底,對參與防疫人員提供保障和補貼。建議接下來財政對於受災嚴重的個體工商戶、低收入群體也要提供政策幫扶。
三是擴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充足、可持續的資金支持。當前,地方政府賣地收入銳減,企業稅收也呈現下滑態勢,而防疫和托底經濟對大量財政支出有急迫需求,財政收支缺口問題或將凸顯。鑒於專項債是專款專用的債務,不計入財政赤字,有成本低、使用靈活的優勢,建議未來進一步擴大專項債的發行和使用。在債務發行上,要注意投資項目與債務之間的久期匹配、收益匹配、地域匹配等問題,實現“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從專項債的使用領域看,放鬆專項債作為項目資本金的條件,擴大適用項目範圍。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