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中國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0-03-19 08:51:24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中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改變。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中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這一重要論述和判斷,為我們正確分析當前複雜經濟形勢指明了方向,增強了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的信心。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林兆木文章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生活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交通運輸、旅遊、餐飲住宿、娛樂文化、商貿會展等服務業受到較大衝擊。今年春運40天期間,全國鐵路、道路、水運、民航累計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與去年春運期間的29.8億人次相比下降50.3%。今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還會通過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波及一、二產業。二是由於春節假期延長和人流、物流受阻,不少行業、企業在一段時間停產停業,營業收入和利潤下降,國家稅收相應減少,職工收入也受到影響。部分企業支付工資、租金以及還貸付息的現金流緊張,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較為困難。疫情期間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以及飼料、禽苗、活禽等因運輸物流不暢而受到一定影響。三是受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產部分投資延後等因素影響,今年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四是受國內外交通、物流不暢和企業開工不足影響,今年1—2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進口下降2.4%。五是全球許多國家相繼發生疫情,國際航空、航運、旅遊、貿易投資受到衝擊,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使中國穩外貿、穩外資的難度加大。

  儘管疫情既程度不同地影響總需求的三個方面即消費、投資、出口,又程度不同地影響總供給的三次產業生產經營,但綜合起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這是因為: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總要求,迅速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控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制度優勢,展現了出色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在較短時間遏制住了疫情在全國蔓延。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為把疫情對經濟衝擊控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創造了根本前提。

  第二,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黨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部署,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作為,主動擔責,同時間賽跑,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積極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複產。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鬥,千方百計把疫情衝擊的損失降到最低。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中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第三,疫情衝擊只是影響一段時間需求和產出減少,而有效需求和生產供給能力並沒有削弱。從消費需求看,雖然旅遊、餐飲、住宿、娛樂等部分服務消費有時間窗口,過後難以完全彌補,但這部分購買力可能轉移到其他方面消費。耐用消費品等消費只是推遲了購買時間。從投資需求看,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產等部分投資延後,從全年看會補上。製造業不少行業一段時間的部分減產,過後增產可以彌補,而且由於補庫存需要,從全年看產出不會受太大影響。零部件等出口減少,只要產業鏈沒有轉移,疫情過後出口還會補上。經濟運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只要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條件沒有削弱,一段時間的需求和產出減少,會由過後的反彈對衝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所以,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中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潛力和動能、體制和制度條件、發展戰略、宏觀政策、發展目標等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會因疫情衝擊這種短期因素而改變。中國具有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充足條件。

  從發展基礎看。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近10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占全球經濟的比重超過16%,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約占三成,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性地突破1萬美元。中國已成為居世界第一的工業製造大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總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通信業實現趕超。對外經濟跨越式發展,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外匯儲備連續14年居世界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為鞏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宏觀經濟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宏觀經濟的顯著特點是沒有發生過經濟衰退和危機,經濟增長率除了1981年的5.1%、1989年的4.2%和1990年的3.9%,其餘38年都是高速度和6%以上的中高速,而且多數年份實現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的良好組合。以最近5年(2015年至2019年)為例,雖然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都在1300萬人以上,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0%、6.8%、6.9%、6.7%和6.1%,保持在合理區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為1.4%、2.0%、1.6%、2.1%和2.9%。經常項目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和服務業的貢獻率持續上升,城鎮化快速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和機制,積累了豐富經驗。這為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創造了良好宏觀經濟環境。

  從發展潛力和動能看。中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人均收入處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對發展的需求是全面、巨大和持久的。同時,中國具備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有14億人口,超過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擴容,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且不斷發展,潛力無限;國內儲蓄率高,是少有的資本淨輸出國和債權國;人力資源豐富,有9億勞動力,其中超過1.7億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有1億多個市場主體,蘊藏著巨大的創業創新潛能。這是保持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條件。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