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http://www.crntt.hk   2020-03-14 10:04:50
打好復工複產、穩定就業和保障民生攻堅戰,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把復工複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把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一個重要保障就是“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打好復工複產、穩定就業和保障民生攻堅戰,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應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文章分析,從國內外發展環境來看,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著多重挑戰,既有來自供給側的傳統經濟增長動力減弱、潛在增長率降低的壓力,也有受到逆全球化暗流、世界經濟減速和中美經貿摩擦的不利影響,在需求側形成對實際增長率的下行拉力。今年以來,一場來勢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且嚴重波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使經濟活動受到一定抑制,復工複產進度也低於往年同期,不可避免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

  眼下,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通過實施有力的救治和防控措施,出台一系列促進復工複產、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經濟活動的政策舉措,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總體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局部和暫時的。從全年來看,我們有信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全部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於疫情的衝擊,實現這些目標任務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由於2020年前兩個月經濟景氣明顯低於往年同期,因此在後來的時間裡挽回已有損失、取得盡可能好的全年結果,需要我們付出更大努力。其次,疫情的干擾雖是暫時的,但民生不可有須臾的停頓,因此,恢復經濟活力時不我待,要以只爭朝夕的速度推動。總的來看,2020年是重要且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完成好“十三五”規劃各項任務的收官之年,完成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艱巨、意義重大。

  具體來看,此次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一些不同於以往經濟波動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非典型、非傳統衝擊的類型。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宏觀經濟波動是需求側衝擊(如金融危機),也有少量情形來自供給側衝擊(如災害和能源短缺衝擊)。衝擊也可以分為內部生成型和外部衝擊型。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同時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消費受到抑制,屬於需求側衝擊;二是開工複產受到阻礙,屬於供給側衝擊;三是因要素流動受阻和部分供應鏈暫時性中斷而造成外部衝擊,加上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其他國家蔓延,二者交織叠加使疫情衝擊在中國與世界經濟之間產生相互強化的效應。針對這種特殊挑戰,我們要對既有政策工具進行良好組合、協同創新運用。其中,發揮中國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優勢和挖掘消費需求潛力的舉措,應在諸種政策組合中居中心的地位。

  科學認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文章表示,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既需要供給側的驅動力,如勞動力、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等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的提高,這類因素在經濟學中通常用生產函數表達和度量;也需要需求側的拉動力,如淨出口、資本形成(投資)和最終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這些因素在經濟學中通常用國民經濟恒等式表達和度量。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經濟增長驅動力需要從依靠生產要素投入轉向依靠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拉動力也需要從依靠外需和投資擴張轉向更多依靠居民消費擴大。

  轉變經濟增長的需求拉動方式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一方面,長期以來投資在需求拉動中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快速增長也總是伴隨著高投資率。比如,在過去20餘年中,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是一種常態,並且GDP增長率與資本形成貢獻率高度正相關。另一方面,擴大投資常常被用來作為應對經濟衝擊(如出口下降)時的替代需求因素。比如,在過去20餘年GDP增長的需求因素中,資本形成貢獻與淨出口貢獻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關係。

  在看到任務和挑戰艱巨性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啟動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方面,中國有特有的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既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保障,也是化解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的制勝法寶。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消費需求的現狀、趨勢和潛力。

  首先,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消費規模具有“超大”的特點。按照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最終消費總額全球為62.6萬億美元,中國為7.3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額的11.6%左右。按照世界銀行的收入分組,中國自2010年就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中國的最終消費規模在這組國家中占比高達46.9%左右。雖然就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來說,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由於中國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龐大,最終消費總額已經相當於歐元區國家總水平的71.8%左右。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中國消費規模仍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充沛的後勁。2008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的最終消費總額年均增長率高達8.5%,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3%)、其他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3%)以及歐元區國家平均水平(0.7%),並且保持著消費增長快於GDP增長的勢頭。這種消費增長領先於經濟增長的趨勢是在過去10餘年中形成的。從最終消費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來看,1998年至2008年期間為0.903,2008年至2018年期間提高到了1.072。隨著新發展理念的進一步貫徹實施,預計這個趨勢將保持下去。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