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理性看待新基建
http://www.crntt.hk   2020-03-11 09:01:13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2月23日,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並表示: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要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短時間內高層會議頻繁提到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政策重點側重的方向,外界普遍解讀為“新基建”來了,外界很多人已經聯想到了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在一片看好的氛圍中,二級市場迅速做出反應,不管是“中字頭”的基建公司,還是水泥板塊、基建工程板塊,都躍躍欲試。《每日財報》在此有必要提醒廣大投資者理性看待,事情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並不是昨日重現

  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來擴大內需,初步估算這部分資金在四萬億左右。反觀當下,疫情黑天鵝加大經濟下行壓力,政策穩增長必要性有所提高,考慮到傳統基建的投資效率不高,同時也可能導致產能過剩並加速房價回升,因此決定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大投資,一方面可以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也會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但很多人把這次的政策解讀為四萬億計劃的歷史重演是荒謬的。

  當初的“四萬億計劃”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信貸放水,大水漫灌,造成2008年下半年貸款基準利率就從7.74%下降到5.94%,由此導致了2009年的M2(廣義貨幣)增速創下了29%的記錄,極大地刺激了當年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樓市,從2009年到2010年,別的行業不見起色,房價反而翻了一倍。而現在的貨幣政策是相對謹慎的,基本上是定向扶持中小企業,就是通過LPR把貸款利率降下來,而且通過定向降准這種方式擴大相關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全面的大水漫灌不會出現。

  從投資方向上來看,當年“四萬億”主要投資於高鐵、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等。而現在的“新基建”主要投向七大板塊,包括5G的基站建設、特高壓,還有就是城際的鐵路、新能源車的充電樁、大數據、AI智能和工業互聯網。所以,新基建跟舊基建具有本質的區別,說白了就是科技產業的推進,和傳統的“鐵公基”關係不大。

  新一輪投資的特點 總量上沒起色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所謂的“25萬億”投資規模並不是2020年新增的規模,而是包括以前已經開工並且現在還在建的、今年計劃新開工的、處於備案審批階段以後要建的,這些投資並不會在2020年全部落實。

  從目前各個主要省市已經公布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來看,不管是總投資額還是當年計劃完成的投資額都基本與2018、2019年持平,並沒有出現市場所認為的大規模投資,這一點格外重要。例如雲南省2020年列出總投資額5萬億,但在今年完成的投資計劃規模只有4400億,如果要和之前的年度進行對比,看是否進行基建擴張,那麼我們需要用4400億這個數字而不是5萬億。

  截止到目前,共有16個省公布了投資計劃,但部分省份之前的數據缺失,所以選取了9個數據完整的省份進行對比。這9個省市2020年計劃總投資額為25.26萬億元,較2018和2019年分別提升了2.18%和1.3%。而從當年的計劃投資完成額來看,9個省市當年計劃投資3.68萬億元,較2019年提升1.63%,但較2018年回落了0.18%。因此縱向對比來看,儘管9個省市發布的25萬億的投資計劃規模較大,但與2018、2019年比較下來,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增長。

  結構上偏科技

  新一輪投資在內部結構上對新興產業項目的傾向卻較為顯著,政策上定位了七大領域,即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其中多數省份配套了相關政策推動新興產業項目的發展,並將新興產業專門單獨列項。以河北省為例,2020年新興產業(信息智能、生物醫藥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相關項目的投資額占比最高,與2019年相比提升較為顯著,新興產業計劃投資總額為831.43億元,占全省當年計劃投資總額的34.5%,較2019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並且規定信息智能、生物醫藥健康、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務等6個領域骨幹項目及工業設計項目,不受投資規模限制,不受數量限制。

  2020年重大項目新開工計劃中,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共69項,年計劃投資額為247.6億元,投資額占比達到33.02%,高於鋼鐵、石化、基建等傳統行業。

  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加劇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比較悲觀,這使得從中央到地方都不得不面臨保增長的嚴峻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越發凸顯。作為政府托底經濟的常用手段,基建發力的緊迫性也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考慮到傳統“鐵公基”的投資-產出效率不高,同時也為了防止產能過剩再次加劇,“新基建”可能比舊基建更適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隨著新興科技和產業升級的持續推進以及居民消費需求向線上傾斜,5G、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行業也迎來了絕佳的發展窗口期,“新基建”進程的推進也就水到渠成。

  從長周期來看,新基建的加速推進將利好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特高壓等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但需要明確的是,目前地方政府的負債率高居不下,限制了其持續擴大投資規模的空間,疫情衝擊下財政空間承壓也成為後續新基建的掣肘,新投資的資金來源更多的是寄希望於專項債的發行。當前地方政府融資渠道逐步收窄,同時前期融資的償還壓力較大,使得資金缺口越來越難以補充,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之所以討論這些問題是希望投資者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被表面的信息蒙蔽雙眼。

  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劉雨辰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