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看到,由“危”向“機”的轉化不會自動完成,而是需要我們善於發現和把握機遇。沒有敏銳的眼光,就難以在疫情防控中發現機遇;不能及時、有效把握機遇,機遇也會悄悄溜走。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努力提高工作本領,不斷增強綜合能力和駕馭能力,學習掌握自己分管領域的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行家裡手。只有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才能履險如夷、化危為機。
處理好“常”與“變”的關係
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需要處理好“常”與“變”的關係,善於從“變”中看出“常”、從“常”中看到“變”。這裡所講的“常”,是指發展趨勢和規律;“變”,則指事物的發展變化。
首先,對“常”要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從發展趨勢來看,儘管我們現在遇到比較嚴重的困難,面臨諸多難題,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只有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才能因勢利導、推動發展。從發展規律來看,面對當前的疫情,當然需要應急性的處置措施,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還要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把握規律,嚴格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犯主觀主義錯誤。
其次,對“變”要有合理的應對。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於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予以精准、靈活對待與處理。各地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同,應“變”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決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特別是對於復工複產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平衡點、結合點,周密安排、精准施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低風險地區要盡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複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符合條件的省份要適時下調響應級別並實行動態調整。”合理運用“常”與“變”的辯證思維,就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需要深刻認識到:疫情防控不放鬆,經濟社會發展不停步,二者緊密相關、相互促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還會持續,主要會體現在加劇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延緩投資項目建設進度、抑制內外商務經貿活動、加大穩就業壓力等方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和潛在影響,要做到心中有數,積極進行應對。”積極應對,必須爭取主動、迎難而上,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贏得先機,在統籌謀劃中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激發經濟社會活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保持我國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豐子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