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據不完全統計,近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北京、上海、重慶、湖南、四川、廣東等省份和直轄市,以及海口、福州、濟南、青島、蘇州、寧波、廈門、佛山、唐山、湖州等城市相繼出台了扶持企業的政策。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商務部、央行、人社部、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也紛紛推出了多項有針對性政策。
中國網發表時事評論員譚浩俊文章表示,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一場扶持中小企業的保衛戰也在全國打響。可以這樣說,從政策層面來看,在幫扶中小企業問題上,從未有過如此迅速和密切的政策出台,而且,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是歷史罕見,甚至可以說前所未有。如果能夠全部到位,對中小企業抗疫情、渡難關、求生存、謀發展是有極大作用的,也相信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能在政策的幫扶下,勇敢地挺過這一關的。
文章稱,現在的問題是,政策工具已經在各個地區、各個層面陸續出台,後續政策會更多,也會更具針對性,更有利於中小企業脫危解困。但是,如果地方在處理疫情防控和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復工複產方面,不能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是在工作中,過度強調疫情防控,對復工複產、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復工複產問題不夠重視,也會帶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因為,過長時間呆在家裡,該工作的不能去工作,該復工複產的又不能復工複產,不僅企業會難以承受,甚至出現大量破產關閉現象,員工也會變得越來越焦慮,情緒越來越不安的。
事實也是,從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一些地方確實存在著未將疫情防控和復工複產結合起來、未將提供政策與工作方法結合起來、未將疫情防控需要與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政策上給了很多,工作上卻在限制政策作用的發揮。特別是一些疫情並不太重的地區,也與疫情嚴重地區一樣,人員在地市級範圍內流動也要隔離14天,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無法復工複產,加劇了企業的困難。部分企業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市場、失去競爭力,企業也將難以生存下去。
文章認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誰也不能馬虎、不能麻痹大意、不能掉以輕心、不能輕描淡寫,而必須一著不讓、小心謹慎、細致周密,確保不出現疫情蔓延或擴散現象。因此,管控得嚴厲一些,檢查得充分一點,復工複產的步子放慢一點,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就過度人為地限制企業復工複產。對到地市級區域範圍內流動的員工也採取隔離措施,可能對多數中小企業是不利的。畢竟,這樣的企業很多很多,搞不好就會導致這些企業雪上加霜,甚至難以渡過難關。
對人員進行隔離和醫療觀察,主要是針對疫情嚴重地區過來的人員,對一般疫情地區、特別是地市區域範圍內的人員,不能採取過度嚴厲的隔離方式。否則,相當一部分企業無法復工複產。很顯然,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如服裝加工企業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在疫情防控時,需要把工作做得細一點,對參加復工複產員工的情況了解得透徹一點,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律隔離。如果情況了解透徹了,也證明其沒有與疫情相對嚴重地區的人員進行接觸,就能夠同意其參加復工複產。實在不行,隔離個兩三天時間,而不需要兩周。
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旨在幫助中小企業共渡難關,讓中小企業能夠為穩定增長、居民就業、社會穩定等提供保障。但是,這些政策能不能見效,能否讓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還需要地方在工作上積極穩妥、方法上科學合理,能夠讓中小企業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如果地方在疫情防控上不能很好地處理員工流動、復工複產、人員隔離的矛盾,重政策、輕方法,重需要、輕實際,就會讓中小企業很受傷,讓它們不是倒在疫情中,而是倒在我們的工作上,倒在沒有工作魄力和方法上。
所以,在疫情防控問題上,地方還是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既要懂得科學防控,也要懂得科學安排,處理好疫情防控與工作方法的關係,在給中小企業制定幫扶政策的同時,在工作上也做好精心安排,讓中小企業能夠盡快復工,避免讓中小企業“倒”在政府的工作方法上,“倒”在政府駕馭複雜事務的能力上。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包含疫情防控與幫助中小企業關係如何處理等方面,這也是對各級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驗與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