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升與降經濟下行壓力與希望
近年來,經濟新常態已成為共識,國內經濟實際增長率從2011年10%的水平一直降低到了目前的6%左右。而最近,經濟學界掀起了一場“保6之爭”,多名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就該不該保“6”展開了一場論戰。未來國內經濟是否延續下行態勢,還是會反彈,還需進一步觀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過去40年,中央全會提出的發展目標全部提前大幅度超額實現。這兩年6%的實際增長速度會否成一個問題?著名人文觀察家、資深媒體人秦朔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很多人都說經濟下行,其實這個詞本身很不準確,因為中國經濟每年規模都在增長,只是增長速度從原來接近兩位數下了一個台階,中國經濟本身不存在下行問題。”
徐洪才也表示,明年實現6%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沒有問題,但在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達到世界銀行所設定的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人均1.3萬美元左右),挑戰會很大。
“在經濟增長目標調低後,地方的經濟增長目標也相應調低,這也意味著,我們過去定的目標,是實際增長的下限。我們的經濟是有波動的,但每年實際GDP目標卻充分接近我們的目標。”復旦大學經濟學家院長張軍說。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正不斷強調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那麼,當前這場經濟增速之爭的焦點在哪兒?
对此,久頌山河基金公司董事長管金生提出,2019年,中國經濟下行,而且基本上已達階段底部的區間,因此,擁有核心技術的製造業要保持平穩,市場消費也要保持平穩,結構調整更要平穩,特別是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調整要保持穩中向好的大趨勢。
祝憲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迅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差距,但未來進一步縮小的難度可能更大。為縮小這方面的差距,亟需更大程度地推動公平競爭,使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因素。”
當然,考量經濟增速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自十八大後,我國逐步踐行新發展理念,那麼,目前的突破點在哪兒?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認為,要對以往實施的政策進行反思,供給側改革政策表現正確,但去產能更多偏向於民營企業,導致上游價格居高不下。未來財政政策空間比貨幣政策的空間要大,專項債的力度也可以更大。
祝憲贊同上述觀點,並補充道:“我國在打破軟預算約束,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鼓勵良性競爭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目前,無條件兜底、財政買單、不接受市場約束、契約精神缺失等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仍然存在。”
投資生與死
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當前,產業轉型、國企改革3.0、互聯網經濟彎道超車等話題不斷升溫。對於企業和投資者而言,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準確判斷是把握時機的前提條件。
“雖然各國經濟增長都放慢了速度,但總體來說,中國企業家20年來所創造的財富,是世界歷史上從未見到的。”《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在會上指出,“中國製造業、房地產、IT和金融四大行業的企業家,占據了百富榜單的60%,其中,房地產和製造業排在前兩位。”
對於目前市場需求是否還存在空間、企業投資機遇又在何處的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今年我國市場消費和服務總額有可能超過美國,但我們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65.4%。這說明,我們經濟宏觀效益比美國好,市場是最大的資源,因此,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全球意義的大事。”
不過,鄭新立也提到風險和挑戰仍在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已成為主要問題。“我國居民目前消費增速,正處於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享受型消費的升級過程中,但客觀而言,教育、醫療、文化等消費仍滿足不了需求,因此,我國擴大消費還有很大空間。”
在鄭新立看來,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能來自於鄉村振興。徐洪才對此表示認同,並進一步指出,中國的一大機遇就是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過去的“熱島效應”把農村有效資源吸幹了,未來要形成回流機制,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擺脫小農經濟、過度依賴補貼模式,從而局部解放6億農民,帶動消費投資進一步擴大。
此外,會上諸多專家認為增長點還有很多。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未來10年是中國股市的黃金10年,當前只是牛市初期,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賺錢效應,還沒有大量人進入股市通過資本市場增值。
來源:法治周末 作者:於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