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天的中國,穩增長必須在政策調整和深化改革兩個線索上雙重發力,且以後者為主。 |
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穩增長在宏觀政策目標和宏觀調控體系中的意義日趨凸顯,做好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穩增長工作異常重要。然而,形勢越是嚴峻,就越要保持清醒;矛盾越是錯綜複雜,就越要冷靜觀察。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文章表示,要認識到國內外經濟和政策環境已大不相同於以往,穩增長的操作必須審慎行事,力求精細化。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一條,就是在全面認識、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實情的基礎上,找准、找好穩增長的發力點。
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穩增長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收入視野,就會看到,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用於穩增長的實質舉措,既要有以逆周期調節為代表的需求管理,還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增長的操作,首先要兩者兼容——讓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揚所長、相得益彰,進而要主輔相濟——形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多方面政策協調發力的新時代宏觀調控格局。既不能將全部希望寄於加強需求刺激一身,更不能忘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是長遠大計、治本之策。
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如果我們冷靜地將導致經濟下行或同經濟下行有關的矛盾和問題捋一捋、分分類,就會看到,在它們之中,既有外部的矛盾和問題,也有內部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也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對於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可以通過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產生對衝效應;而對於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僅靠逆周期調節極可能難以奏效。所以,穩增長的操作,需要對症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實施逆周期調節應對來自於短期的、外部的或周期性的矛盾和問題的同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應對來自於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既不能將所有矛盾和問題不加區分地“一鍋煮”“一勺燴”,更不能企望靠一種政策工具包治百病。
文章指出,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當然要注重實現短期的總量平衡。不過,跳出短期的、總量的視野局限而伸展至長期的、結構的問題,就會發現,長期的結構平衡同樣不可或缺。多年的實踐反覆提醒我們,短期的總量平衡,必須以長期的結構平衡為基礎。離開了長期的結構平衡,短期的總量平衡也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相對於高速增長階段而言,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結構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所以,穩增長的操作,一方面須兼容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在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之間“跳舞”。以總量平衡為結構優化創造條件,以結構優化推動可持續的總量平衡。另一方面,還須區分矛盾主次,鎖定結構問題和供給側矛盾,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挺在前面,將著力點和著重點放在推動各種事關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的基礎性改革上。既不能顧此失彼,只管短期,不顧長期,只管總量平衡,不顧結構優化;又不能主次不分,將非主要矛盾誤作主要矛盾,將非矛盾主要方面誤作矛盾主要方面。
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是在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發生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下行壓力儘管表象相近或類似,但其內在成因、效應傳遞機理大不相同。在總量性與需求側矛盾和問題的背後,隱藏著結構性與供給側矛盾和問題的深刻內容。倘若不加區分地簡單複制高速增長階段的方式方法去應對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可能事與願違。穩增長的操作,一方面要與新時代的主題和新發展階段的使命相契合,循著匹配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理念、思想和戰略而展開。另一方面,還要有打一場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既不能因循守舊,以慣性思維追求穩增長目標,更不能急功近利,企望通過速戰速決而大獲全勝。
文章強調,可以十分明確的一點是,在今天的中國,穩增長必須在政策調整和深化改革兩個線索上雙重發力,且以後者為主。穩增長的操作,將集中考驗我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穩增長的成效,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經濟下行的壓力轉換為深化改革的動力。注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穩增長,決不會也不能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