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已開始加大。上周,在國務院召開經濟形勢專家與企業家座談會之後,央行周五出人意料地新作了一筆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向市場釋放長期資金。要知道,當天還是省級城商行迎來第二次降准實施的日子。18日,央行更是重啟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且4年多來首次下調利率,幅度為5個基點。
證券時報發表記者羅克關評論文章表示,繼月初下調MLF利率之後,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下調政策利率,傳遞出的信號非常明確,就是要引導利率進一步下行。考慮到7天期逆回購利率是銀行間批發資金利率的參考基準,MLF利率則是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參照基準,這兩大政策利率先後下調,銀行體系資金來源端與資金運用端價格都會跟隨下行。市場普遍預計,LPR利率也會跟隨下行,而且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同時下調的概率很高。
在10月份經濟數據公布之後,市場就已經對政策放鬆有了預期。目前看,經濟短期下行的壓力有所加大,而從國內外環境看,制約政策放鬆空間的諸多條件有所改變。當前,除消費品價格指數(CPI)仍有上行壓力,對政策寬鬆幅度有所制約之外,其他多項指標均顯示貨幣政策應該適時有所調整。事實上,昨日央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也是延續了下半年以來政策預調微調的主線。
文章認為,這樣的調整,不應該被視為新一輪降息周期的開始。當前的政策寬鬆幅度,會一直持續到經濟企穩並出現反彈為止,這需要一段時間。但從過去兩年的經驗來看,由於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比較高,我們很難預判一段時間之後經濟運行的動能是改善還是惡化。這也決定了未來的政策基調仍然是相機而動。這正是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增強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精准把握好調控的度,加強預期引導,警惕通脹預期發散”的含義所在。
文章稱,從以往的規律來看,貨幣政策適度放鬆之後,市場上各類資產價格的反彈預期難免會卷土重來。在當前內外環境不確定性高,經濟增長新舊動能還在轉換之時,平衡好“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之間的關係殊不容易,相關配套政策也應適時跟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