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雙11”投射供需對接之變
http://www.crntt.hk   2019-11-15 09:20:37
  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今年“雙11”電商大促中爆發出的消費能量依然令人震驚,不過,“剁手黨”們的熱情釋放早已不再限於追求性價比,而在於其消費需求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更順暢高效地與供給實現了對接。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消費互聯網作為流通渠道的優勢正在日益凸顯。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陳靜述評文章表示,網絡購物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在電商平台上,消費者個性化、碎片化的需求能夠被匯集起來,這就使得過去受限於渠道建設成本,難以得到響應的“小眾需求”能夠方便地得以實現。也就是說,“買買買”變得越來越容易。同時,得到方便的並非僅有消費端,供給端同樣如此。特別是伴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演進,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的重要性也正得到越來越充分的發揮,“賣賣賣”需求信息更精准。

  一個有關洗衣凝珠的故事正是這種“精准”的寫照。這種在發達國家市場頗為流行的清潔製品,在國內一直無法批量形成規模銷售。傳統方式下,對消費者進行調研的成本很高,決策鏈路也很長,但基於電商平台形成的“消費者畫像”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因為中國家庭習慣的洗衣頻率更高,單次洗衣件數卻比較少,因此更需要小規格、單價低的洗衣凝珠產品。在數據的“加持”下,傳統新品研發周期約為2年,但現在,只花了6個月就研發出來的洗衣凝珠新品在“雙11”大受歡迎。

  今年“雙11”快速順暢的物流配送同樣是這種“精准”的寫照。凌晨下單,早上貨品就能送到家門口,這背後的“功臣”是人工智能。通過對歷年“雙11”銷量的分析,諸多家電和快消品牌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將貨品提前發往位於各地的前置倉庫,甚至直接備貨在大的配送站點。數據顯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快消品類庫存周轉天數下降了40%,對商家來說,這顯然意味著巨大的降本增效。

  文章指出,消費互聯網對供給側的“賦能”,不僅限於將過去線下能做的事做得更好,還帶動形成了新的產業帶和供應鏈。今年“雙11”,生鮮品類成為各家電商平台的主推項目,其中“農產品產地直供”更成為熱門類目。以往多年,品控不嚴格,損耗率高,消費體驗差等“老大難”問題曾長期困擾農產品銷售。但從現在來看,從優質品種選擇到品控標準形成,從揀選包裝工廠到產地保冷倉的建設,甚至再到對農民農技的培訓和相關加工企業的建立,電商為農產品銷售創造出的穩定的訂單量和相對較高的毛利率,正在從源頭改變整個產業,新供給也催生了新的產業帶和產業集群。

  可以說,“雙11”電商大促是一場物流、供應鏈、生產製造乃至產業鏈上下游的大協同,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獨特的商業景觀。幫助消費與供給之間良性互動,從而更好地釋放內需潛力,正是中國消費互聯網“新動能”的深遠內涵。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