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2019年第三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100.9,比第二季度小幅回落0.4點,連續14個季度在100點之上,在保持總體平穩運行的同時,工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經濟日報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呂慶喆文章指出,一是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從增加值看,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從新產品看,前三季度太陽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5.1%和21.4%,繼續保持較高增速。二是新動能匯聚發展。近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進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舉措,2018年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8.7%,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
文章分析,但也要看到,中國工業整體上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自給能力不足、基礎研發投入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高度關注。
一是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依靠進口,面臨“卡脖子”風險。根據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
二是研發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近年來,中國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持續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研發投入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中國研發(R&D)經費接近2萬億元,研發強度為2.2%,保持持續上升態勢,但與發達國家3.0%至3.5%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同時,中國研發經費支出結構問題突出,偏重於短期性研發,對長期性基礎研究重視程度不夠。2018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研發支出比重僅為5.5%,明顯低於應用研究11.1%和實驗發展83.3%的水平,也遠低於發達國家15%至20%的水平。
三是創新動力和能力仍然偏弱。受企業規模不足、研發投入不足、市場准入、研發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約,企業的創新能力仍顯不足。此外,雖然中國發明專利不少,但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技術。
文章認為,為了努力提升中國產業鏈水平,應加大科技創新支撐力度,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繼續加大研發創新投入。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把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積極發揮政府採購引導作用,引導投資者進入關鍵領域、關鍵行業的上下游環節,加快培育完整的產業鏈,並逐漸促進產業鏈發展壯大和向高端環節攀升。同時,要優化科學研究的支出結構,增加面向需求的重大基礎性研究,提升基礎研究對創新的支撐作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研發創新體系。強化市場需求引導作用和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完善激勵企業研發的普惠性政策。例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固定資產折舊等政策落實力度,形成市場、企業、政府、科研機構等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格局。
三是健全激勵創新研發機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效保護人們在創新創業中獲得的知識產權,對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要嚴厲打擊;加大對研發人員激勵力度,完善高技術人才的薪酬體系,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水平,激發科技人員研發的積極性;發揮金融對創新的支持作用,設立專門支持高技術企業的天使投資基金,並加快推進銀行開展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專利質押風險等業務,提高企業研發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