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豬價創歷史新高引發的深層次思考
http://www.crntt.hk   2019-11-02 08:46:27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這一輪豬價上漲始於2018年中,歷時1年3個月,大漲141%,遠超前三次豬周期的最高漲幅:132.6%、98%、76.6%。更為嚴峻的是,截至2019年8月底我國生豬存欄僅1.98億頭,同比-38.7%;能繁母豬1968萬頭,同比-37.4%。預計到2020年下半年才有望迎來豬價向下拐點,這也就意味著普通民眾還要繼續承受長達至少一年的高豬價。而豬肉仍然是普通老百姓補充蛋白質的最主要來源,沒有之一,我國豬肉消費占全球49.3%,遠高於歐盟的19%和美國的8.7%,國內肉類消費中豬肉消費占比高達73%,這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

  為什麼這一輪豬價創歷史新高?為什麼高豬價持續這麼久?究竟發生了什麼?是因為非洲豬瘟?實際上,歷次豬周期都有瘟疫疾病因素,這一次有什麼不同嗎?本著客觀專業的精神,我們發現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來,環保政策對生豬養殖的影響極大。各地紛紛制定了劃定禁養區和區內污染養殖戶搬遷計劃,層層加碼擴大化,一刀切。大量中小養殖戶因為不符合“環保標準”被迫大量退出,豬肉供給大幅下降,而我國散戶養殖占比很高、規模化養殖率很低,養殖500頭以下的養殖戶數占比高達99.4%。大量中小養殖戶退出導致供給嚴重不足,複養更慢。所以,這一輪豬價創造歷史的大漲主要原因不是豬瘟、豬周期這麼簡單。

  怎麼故事聽起來好像是同樣的情節?2015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大方向是對的,成績是主要的,“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但是,部分政策執行的“度”上出了問題,“用力過猛”,運動式,一刀切,層層加碼,在去產能、去杠杆、環保督查等方面誤傷民營和中小企業:去產能與大量民營中小企業關停並轉、利潤下滑,環保限產與民營企業經營成本上升,金融去杠杆與民營企業融資難貴、環境變差、流動性分層、身份歧視,稅收社保加強徵繳與民營企業實際稅負加重。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民營中小企業?

  後果已經顯現:1、因為貢獻了我國經濟“56789”的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不足,導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步入“5”時代,底在哪裡?2、豬價帶領牛羊雞價格大漲,CPI逼近3%的警戒線,在經濟持續下行、PPI連續負增長、企業盈利下滑、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的宏觀大背景下,一頭豬把貨幣政策困住了。

  中國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出現了新問題,當前需要客觀辯證地看待新問題,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不能因為新問題否定改革成績,但也不能因為成績忽視新出現的問題。“度”是一種大智慧,過猶不及,要鼓勵各地區各部門又紅又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執行中央政策。“治大國如烹小鮮”“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前亟需推動民營經濟重大理論創新、營造公平競爭的公平環境、減稅降費、調動企業家和地方政府積極性、放開汽車金融互聯網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釋放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

  豬周期帶動CPI指數上行,但PPI持續為負,當前物價形勢的主要矛盾是通縮而非通脹,不會掣肘貨幣政策。未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衝擊、經濟下行加大、PPI通縮企業實際利率上升,貨幣政策寬鬆的空間已經打開,控制好節奏和力度,配合好財政金融等寬信用政策,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要把正常降息降准的宏觀逆周期調節簡單等同於大水漫灌,這太業餘了。

  我們都深愛這片土地,深愛這個國家。值此時艱,尤其需要理性專業建設性。我們深信,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國家扎根,經過改革轉型洗禮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
 
  “豬周期”是生豬生產和豬肉銷售過程中的價格周期性波動。在豬肉價格景氣時,養殖戶為了追逐利潤,增加能繁母豬和生豬供給,造成豬價下跌,養殖戶減少供給,豬價重新上漲。豬的生產周期決定了一輪完整的豬周期歷時3-4年,同時在一年之內受節假日和氣候影響呈現出小周期波動。能繁母豬代表產能,擴大生豬供應先要擴大產能。從豬仔成為後備母豬需7個月達到可繁殖狀態,能繁母豬生產1胎需要5個月左右,2年可產仔5次(2.4-2.5胎/年)。母豬產仔再經過1-2個月的保育期和5-6個月的育肥期,生豬可出欄。因此,直接補欄仔豬僅需6個月左右即可,當月生豬存欄量預示著未來半年的生豬供給;但從補欄母豬到增加豬肉供應需18個月左右,即一輪豬周期約3年左右。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在7億頭左右,因此月末生豬存欄量應至少有3.5億頭,但截至8月底我國生豬存欄僅1.98億頭,同比-38.7%;能繁母豬1968萬頭,同比-37.4%。豬周期的本質是供需關係,需求端總體穩定,關鍵在供給端。我國以散戶養殖為主體的環境放大了價格的波動性。第一,豬肉消費需求從長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決定,短期受季節性飲食習慣、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費替代效應等影響。第二,豬肉供給端主要受養殖利潤、政策干預、天災疫病等因素影響。當前生豬養殖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即“自繁自養”,典型如牧原股份;另一種是“公司+農戶”,公司提供仔豬、飼料、疫苗獸藥及技術人員支持,待生豬長到出欄體重後由公司負責回收銷售並給農戶支付代養費,如溫氏股份(300498,股吧)、新希望等。前者占用資金相對較大,折舊多、獸藥和疫苗費更高,但過程可控;後者占用資金少,折舊少,有利於剛進入生豬養殖行業的公司彎道超車,但需要支付大額委托養殖費。

  2006年以來,我國大致經歷了四輪“豬周期”,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每輪豬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時間略長於上行時間,主要是因為在下行階段,利潤下行但只要未虧損,養殖戶退出的意願不強;二是每輪豬周期均伴隨疫病助推,但最近的豬周期相較過去明顯存在非市場化的政策因素如環保干預;三是規模化和技術進步導致需要的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量下降,因此新一輪豬周期產能恢復後對應的存欄量將低於前期;四是不同於歷次豬周期,本輪豬周期僅影響CPI,並未傳導至PPI,核心CPI和非食品CPI下行、PPI連續為負,宏觀環境是總需求不足。前三輪豬周期分別均歷時4年左右,上行周期分別為2年、15個月和2年,最高漲幅分別為132.6%、98%和76.6%。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