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50年前,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誕生,從此,互聯網日益成為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25年前,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網絡迅速成為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重要工具,惠及近14億中國人民。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對建設智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指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我們希望與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揚夥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
智慧社會包括智慧政務、智慧產業、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種智能生態系統,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後,人類文明演進的新階段。構建智慧社會,是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同時,智慧社會建設也對深化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在此,我願分享3點主張:
第一,擴大開放合作,推動共建共享。網絡的本質在於互聯,信息的價值在於互通,任何國家的智慧社會建設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智慧社會,要打破產業界限、市場界限和時空界限,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深度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加強政策協調,對接發展戰略,分享治理經驗。要通過共建智慧社會、共享智慧成果,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
第二,健全治理體系,完善法治環境。建設智慧社會,是技術的集成、文明的演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社會治理模式的迭代,既無先例可循、無樣板參照,也還沒有網絡空間國際公約。我們應樹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意識,強化各國政府責任,深化國際務實合作,共同推進智慧社會建設的規範化、科學化、法治化。
第三,聚焦人文關懷,培育智慧倫理。要始終立足於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以信息化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的變革。要充分考慮技術倫理問題,超前預判、提前規避可能形成的社會風險和倫理衝突。要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消除“信息孤島”,填平“數字鴻溝”,使智慧社會建設真正成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劑“良藥”。
媒體融合發展是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正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探索“新聞+”服務,不斷提升服務智慧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人民日報,已經從70多年前的一張報紙,發展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300多個媒體平台,綜合覆蓋用戶超9億的全媒體形態的新型媒體集團。我們將發揮全媒體傳播優勢,助推各國智慧社會建設經驗的交流互鑒,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來自中國媒體的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李寶善(人民日報社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