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明確,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可以在中國境內設立外資保險公司;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明確,外國銀行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時設立外商獨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或者同時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外國銀行分行可以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於5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
中國市場是投資熱土,也是一塊大蛋糕,外資保險公司和銀行已緊盯中國市場多年。外國製造業在華通過“三資”途徑,在中國賺得鉢滿盆滿,同場競爭和利益共享,是外資對華市場的真切感悟。在保險和銀行所在的金融業,中國在對外資開放上相對謹慎。中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和發達國家的保險業相比,在制度體系、產業發展和日常監管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基於中國傳統習慣,中國人不大喜歡購買保險產品,對於保險產品的風險預期保障存在心結,也對保險公司能否提供符合心理預期的賠付缺乏信心。同理,中國銀行業原本都是國有基因,傳統的國有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較少,對公是信貸,對私是儲蓄。公眾對於銀行存款的信任是篤定的,因為國有銀行的國家信用做了托底。
隨著保險市場的繁榮以及國有銀行的股份制和商業化,加之其他商業銀行的參與競爭,中國保險和銀行業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提供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中國市場和民眾對保險和銀行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作為金融業的兩大主力,保險業和銀行業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方面不僅越來越自信,而且也給市場和個人提供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金融服務。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加入,讓中國保險業和金融業在體量、監管、創新、服務方面,都具備了和外國同行同業競爭的能力。
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6月中國保險業資產總額近20萬億元。中國保險業市場前景廣闊,而且消費端對供給側還有更多需求。銀行業也是如此,在世界500強榜單上最賺錢的中國企業,中國各大銀行占據了前幾位。這不僅凸顯中國銀行業的市場規模和盈利水平,也折射了中國銀行業需要更多更新的競爭力量加入。更重要的是,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倒逼下,中國銀行業具備了較強的競爭能力。
中國保險業和銀行業向外資開放,不僅體現了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決心,也彰顯了中國的自信。當然,也是中國履行對外繼續開放的承諾。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陰霾籠罩之下,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也彰顯出中國的大國責任。
對中國保險業和銀行業而言,外資同業的加入,是“狼來了”——因此要有“與狼共舞”的從容與能力。全球化是大方向,全球資本流動難以遏制,因此面對競爭,中國保險業和銀行業應有信心和勇氣。
競爭是殘酷的,也給中國保險業和金融業提供了提升自己、提高服務質量的契機。讓“狼來了”完善金融市場的供給質量和抗風險能力,也算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也歡迎充滿競爭力的外資保險業和銀行業進入中國,同時也能將他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質產品帶來中國。
外資保險公司和銀行,攪動金融市場一池春水。中國保險業和銀行業應當順應這波春水漣漪帶來的改革動力,提升全方位的市場競爭能力。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張敬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