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美國指責伊朗是沙特石油設施遭襲事件的“幕後黑手”,並以援助沙特和阿聯酋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為由向中東增兵,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加劇了美伊矛盾,也讓整個中東趨勢更趨複雜。對於美國的意圖,國際輿論各有說辭。筆者認為,眼下中東的形勢與美國再次加緊構建“中東版北約”有著直接關係。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不斷推動北約東擴,目的在於穩定和強化霸主地位,鞏固冷戰成果。目前,擴大後的北約成員國規模已接近翻番,但其擴大表現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集中在歐洲地區。到現在這個程度,美國要想繼續推動北約在歐洲擴張已然不易,因為那將觸動俄羅斯的底線並遭到強力遏制。在此背景下,美國轉而繼續按“邊緣政策”思路,試圖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區構建由其主導的軍事集團。於是中東早早就進入了美國視野,這是美國構建中東版北約的背景之一。
除了以上目的,當前美國政府推動構建中東版北約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就是設法改變上屆政府在兩場戰爭後“灰溜溜撤退”的尷尬局面,試圖通過打造北約式的中東地區軍事聯盟,能讓美國以昂首挺胸的姿態減少在中東地區投入,繼續推動近十年來的戰略重心調整,完成向亞太或印太地區東移。
有人認為,美國當年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際發動海灣戰爭,預示著它開始將全球稱霸的戰略重心從歐洲向中東調整。但二三十年來再回頭看,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初將戰略重心向中東地區調整恐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希望盡早穩定在中東的存在,以便未來將戰略重心進一步向亞太地區調整。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戰略學界一些人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做出判斷,認為中國可能會在2015年左右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是2001年“9·11”事件,美國可能早就對中俄下手了。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美國一度加緊中東版北約的構建進程,以期借此鞏固對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為接下來進一步戰略調整做好準備。但現實是,二十多年時間裡,美國在中東的“努力”並沒取得預期效果,乃至到了奧巴馬時期,美國不得不以一種“很沒面子”的形式宣布啟動戰略東移,逐步減少在中東地區的資源投入。
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後,不管是為了反奧巴馬而反奧巴馬,還是為了為美國爭回面子,反而重拾對中東地區的重視,甚至不斷採取舉措刺激和加速中東版北約的構建。因此,這兩年多來,美方時而在也門內戰和敘利亞內戰的問題上做文章,一方面扶持沙特,另一方面擠壓和削弱土耳其;退出伊核協議並不斷施壓伊朗,在中東地區大國之間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火上澆油,甚至通過類似沙特石油設施遭襲等事件“嚇唬”其他中東小夥伴,以此促進它們與美國的“團結”。但直到目前,特朗普政府使用的這些手法都還沒能促使中東地區局勢向著美國希望的方向傾斜,所謂中東版北約依然實現無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