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學術移工”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的“解碼”作用
http://www.crntt.hk   2019-09-26 00:15:35
“台灣教師”在大陸因教學而長住,對陸方正確理解台灣人的各種看法有幫助。
  中評社╱題:“學術移工”在兩岸社會融合發展中的“解碼”作用 作者:練卜鳴(台灣)

  台籍教師具有較長在陸時間,與學生、老師們朝夕相處,與當地人接觸也較多,又熟悉兩岸社會環境。這些為數已上千的台籍教師站在第一線教書,作為兩岸關係中特殊的一元,理應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盡一份力,如實解讀、理解大陸各種對台政策,積極去發揮台師群體所具備的“解碼”功能。如果有大量“台灣教師”在大陸因教學而長住,對於陸方正確理解台灣人的各種看法,當然有幫助;也可以回頭讓台灣對大陸有更正確的理解,這將會是兩岸交流趨向全面且客觀的另一里程碑。

  一、前言

  當台灣普通大學、職業類高校教職工作僧多粥少,加上職業教育改革後,“專業技術資格”教師也分食高校工作大餅;另台灣地區又沒有像大陸、歐美國家有許多研究機構可進用高學歷人才,且台灣企業每年能招攬的博士人才估計也不超過1000人,因此為養家餬口,在台灣沒出路、滿街跑的流浪博士,衹好前往東南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及2015年後大舉“西進”前往大陸高校找工作,他們瞄準的絕不是媒體報導的“高薪”,也跟大陸出台各種政策“攬才”沒有百分之百的關聯性,他們所要的也衹是想獲得一份合理的教學工作、一份謀生的工作,以解決在台灣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罷了。這些為數已上千的台籍教師站在第一線教書,作為兩岸關係中特殊的一元,理應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盡一份力,但大陸有關部門、有識之士也應如實去理解這群離鄉背井、拋妻棄子到大陸教書的“學術移工”,茲將筆者本人3度在大陸任教經驗及個人觀察簡要闡述如下,供執政者、學者專家及有識之士參酌。

  二、“三門教師”、“流浪博士”充斥台灣街頭

  據台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統計顯示,2001學年度在學博士不到1萬6千人,從2008年起每年生產了4000名上下的博士,2010學年度達到3萬4千名高峰;以2014學年度為例,4048位畢業博士,僅約13%的人能進入學術界。另《(台灣)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在2013年也做過統計,當年度台灣有8116名博士找不到正職,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已經增長到了1.3萬人,組成了龐大的流浪博士大軍。另再調出(台)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詳細統計分類數據,2015年7月,台灣畢業3,623名博士,其中人文類603名、社會類558名,人文社會類共計1,161名博士,謀職較為困難;另據(台)科技部統計,2016年台灣博士就業人數67,547名,在職占91.8%,不到一成的博士沒有工作,但2008年時,兼職博士僅2.9%、博士後研究僅 2.4%,至 2015年,兼職博士已達8%、博士後研究已達4.7%,以上數據顯示,晚近十年台灣博士就業的確面臨困難,估計目前島內可能纍積超過1萬名至3萬名左右品質不錯的“流浪博士”,這些博士無正職工作,僅能兼職,生計面臨困難。

  三、台籍教師在大陸學術叢林生存概況

  1.台籍教師赴大陸工作概況

  據媒體報導,中國大陸至少18個省市都有台籍教師,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山東、陝西、重慶、湖南、青海、貴州、內蒙古、黑龍江等,推估目前在陸台師人數應該已超過千名之譜。近期福建省宣佈至2020年,將引進1,000名台灣教師至當地大專院校擔任全職教師,同時支持在福建高校任教的全職台師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可承接大陸國家級科研專案。單從省份來看,其中以對台前沿的福建省人數最多,2018年就招募了132位台灣學者,預計今年再招聘200位台籍老師。過去幾年間,成百上千的台灣學術人才正快速西進,他們以兩種基本形式進入中國高教體系:一種是“編制內”,相對低薪地進入中國最好的985和211體系的高校 ;另一種是“編制外”,相較台灣的大學薪資高些或比照公立大專教師薪資進入省級或市級高校,如集美大學、廣西師範大學、淮陰師範學院等,及一些很少人聽聞的學校,如武夷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湖南吉首大學、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等等。其中,僅湖北經濟學院就有40名台籍教師,這也是大陸台籍教師最多的大學之一。

  2.媒體吹捧“台籍教師赴陸領高薪”?

  兩岸政經情勢、人才價值及學術環境,近年來發生明顯的變化,過去曾見台灣資深名教授被大陸大學高薪挖角,如原政大金融系系主任霍德明及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巫和懋等精英學者,被高薪禮聘跳槽到北京大學等,這類報導時有聽聞,但這些前輩的資歷與輩份皆高,畢竟是少數中的極少數,40歲上下的島內年輕老師實難望其項背,也代表兩者進入大陸大學的條件是大不相同的,筆者必須坦言“赴陸高薪”是被媒體、或某些愛面子的老師吹捧出來的。據筆者多方電話詢問分佈在福建、江蘇、湖北、廣西等省台籍教師,得知他們月實領工資約在14000—18000元之間,年領12個月,且沒有年終獎金。經查其薪資標準是參照台灣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於2011年7月(截至2017年8月為止資料沒有變動)發佈之“公立大專教師薪資明細表”(本薪+學術研究費),即副教授低標準可達78,680元新台幣、助理教授低標準可達68,990元新台幣、講師低標準可達56,580元新台幣。粗估“非納編”屬一般聘雇的台籍教師約占目前在陸總數的九成五以上,大都簽訂1年或3年一聘的協議書;筆者仔細瀏覽了三省5所學校台籍教師“聘用協議書”,除工作內容(要求)差異較大外,其工資水準差別皆不大。

  3.中國學術已進入買方市場

  近年來中國大陸大量的海歸與每年超過6萬名的博士畢業生也在競逐教職,大陸在政策上雖然張開雙手歡迎台灣的年輕教師,但本地教師卻認為台灣人是來“爭資源”、“搶飯碗”的,進而變相排擠外來者。連學術研究的發表也充滿著條條框框的紅線和潛規則、升等除了靠能力更要靠人脈關係,不是歐美、台灣島內學術自由的環境可以體會的。這些“非政策壁壘”都是中國大陸頒佈所謂對台優惠措施時,所“不能說的秘密”。中國大陸學術早已進入買方市場,日後招攬條件、合約規定也恐將日益嚴苛。這一波西進的年輕教師,都像跨過深不可測的黑水溝一樣,衹能忐忑前行,憑實力求生存。

  四、台師夾縫求生,終將成為永遠的“陸漂”

  一位對台研究學者在私下閒聊時表示,隨著中國大陸走向國際化,延攬境外人才是大勢所趨,這波是台灣人搶到了幾年先機,“中國大陸打開大門歡迎你們,但台師來了,總要憑實力生存吧!”此話真是一針見血,短期是利多、長期就看個人造化了。這從台灣媒體零星採訪報導及2018年、2019年台灣“(台灣)天下雜誌”兩次大規模派人實地採訪報導,及從幾個約400多位台師的wechat、QQ大群中即可得知,他們之中有人待了一兩年便賠款離開,多數騎驢找馬,邊教書、邊找尋機會跳槽;衹有少數打算安身立命想長久發展,而這類型的老師,多半舉家遷移或到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為什麼這一波跨越黑水溝的“學術移工”如履薄冰地找生存的縫隙呢?因為大陸高校迷信於“科研成果”或有改制成“大學”的壓力,導致台灣教師的“科研壓力”較高,而各大學訂定的KPI,也超出老師們的負荷,從台籍教師“聘用協議書”中幾乎都有聘期3年內以第一作者完成CSSCI/SSCI/EI收錄論文兩篇的條款;私下閒聊時即有不少老師說:“如果我能在三年內發表兩篇頂級期刊論文,我在台灣也能找到教職或直接到歐美、香港或新加坡的一線大學教書,也不用離鄉背井、拋妻棄子到大陸教書了!” 也就是說,學校通常會在第三年審批老師的科研進度,以決定是否續聘及薪酬。一旦沒達標就扣薪或得另謀高就。筆者就認識幾位原在台灣是流浪博士,在中國大陸卻成了遊牧民族,他們在大陸已換了幾個省幾所學校了,他們擅長教書,也很能融入師生圈,是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但由於自身因素,及台灣學術訓練的語境和邏輯與大陸差異大,發表論文著實吃了不少苦頭,衹能在夾縫求生,或許終將成為永遠的“陸漂”。

  五、大陸聘用台籍教師是“融合發展”的展現 

  2016年3月5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12屆全國人大4次會議時,首先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理念;2017年6月的“海峽論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於致詞時強調,兩岸要“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同年8月30日舉行的第15屆“贛台(九江)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會”,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大陸將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以往,大陸雖以各項“惠台”措施爭取台灣民心,但易被視為“統戰”難以收效;近年來大陸調整思維,從“走出去”轉為“請進來”,主動爭取台灣民心,敞開大門讓台灣民眾到大陸就業生活,以親身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並直接受益。大陸涉台人士指出,當前大陸強調“融合發展”,是反思過去幾年對台工作的經驗教訓,島內馬政府時期兩岸交流擴大、深化,但主張統一的台灣民意反而越來越少,主因就是交流互動雖增進兩岸利益連結,但衹增進各自利益,無法形成雙方共同利益。因此,在習近平的“兩岸一家親、兩岸心靈契合”等對台思維下,透過經濟、社會及文化的“融合發展”,讓台灣民眾親身感受大陸的發展機遇,較易拉近彼此的心靈契合。基此,2017年年底迄今大陸重要涉台官員及有關涉台研討會,皆以“融合發展”為主軸,顯示繼“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取代“三中一青”後,大陸對台政策主軸近期已有所調整,過去的“和平發展”已由 “融合發展”所取代。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19大報告中,指出大陸“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雖未明文提到“融合發展”,但已清楚闡明其意涵。顯示大陸對台政策主軸確已由“融合發展”所取代,再由近期福建擴大爭取台師赴陸的政策來看,明顯是“融合發展”政策的又一具體展現。

  六、西進 “學術移工”在兩岸融合發展中可發揮的解碼作用

  社會融合(Social Cohesion)與社會分裂(Social Disruption)、社會解體(Social Disorganization)、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相對應。兩岸間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既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更是大勢所趨。兩岸社會的融合發展,“瞭解”是第一步。要想取得深層次的社會融合,其基礎仍是彼此有深入的“理解”。相互理解的過程即是互相“解碼”的過程。“以自己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還是“以對方思維方式去理解對方”?當然是擇其後者才相互理解,逐漸卸下心防,才可能達到心靈契合。從相互隔閡到心靈契合,非一蹴而就,需要方法需要耐心。“台籍教師是一個特殊群體,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有其特殊性,不同於台灣遊客、台商、台幹的流動性很高,教師在大陸扎下根後生活穩定,而且是以教書育人為目的。”。從居住時間而言,一待至少1-3年以上;台灣遊客僅是到大陸旅遊的觀光客,每次入境最長逗留時間約七至十四天左右;台商、台幹雖然停留時間也很長,但因種種因素與員工、當地居民還是有諸多隔閡;台籍教師則不一樣,具有較長在陸時間,與學生、老師們朝夕相處,與當地人接觸也較多,又熟悉兩岸社會環境。這些為數已上千的台籍教師站在第一線教書,作為兩岸關係中特殊的一元,理應為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盡一份力,如實解讀、理解大陸各種對台政策,積極去發揮台師群體所具備的“解碼”功能。

  七、小結

  迄今為止,兩岸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多半是短期性、局部性的,就算有大量台商在對岸投資、營運,台商或其幹部在中國大陸停留多半是業務所需,不易真正融入當地社會。因此,對於大陸社會的瞭解,可能還不夠深入或正確,而他們在台灣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難以構成系統性且深入的觀點與社會溝通,並形成輿論,影響台灣社會。如果有大量“台灣教師”在大陸因教學而長住,對於陸方正確理解台灣人的各種看法,當大有幫助;也可以回頭讓台灣對大陸有更正確的理解,這將會是兩岸交流趨向全面且客觀的另一里程碑。 

  參考資料:

  1.《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官網 https://www.stpi.narl.org.tw/public/rule.htm?color=green。

  2.福建省教育廳2017年10月17日《福建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閩台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閩教合作〔2017〕40號)

  作者簡介:練卜鳴,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班畢業、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台籍教師)、炎黃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兼助理教授、(台灣)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連雲港市台灣研究會學術顧問。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9月號,總第261期)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