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郝柏村:以中華民國招牌的臺獨時機已過
http://www.crntt.hk   2019-08-09 00:14:51
1965年郝柏村調任侍衛長,在蔣中正八十華誕時與宋美齡在慈湖行館合照。(圖:天下文化提供)
  中評社台北8月9日電(記者 倪鴻祥)今年滿百歲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以10年時間,親筆撰寫25萬字成《郝柏村回憶錄》,他特別重視兩岸關係,許多章節都提到相關論述,尤其提到1972年中共與美國簽定的“上海公報”終結“臺灣地位未定論”。他也強調,九二共識是走向和平統一的正道,統獨沒有模糊地帶,過去以“中華民國”為招牌的臺獨時機已過去了,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以虛統掩護實獨的時代過去了。

  郝柏村4月中風仍在靜養,由兒子、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代表出席8日“郝柏村回憶錄新書發表會”,包括馬英九,海基會首任秘書長陳長文,同樣今年滿百歲的退役上將、新同盟會榮譽會長許歷農,以及蔣經國的文膽、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都受邀出席。

  在回憶錄裡,郝柏村花了很的長篇幅來談“兩岸關係的變遷與“九二共識”,以下是他書裡全文:

  秦始皇於兩千多年前統一中國,他不僅以武力統一疆域,更重要的是以武力統一了書同文、車同軌。因此真正的中華民族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融和了漢滿蒙回藏及其他少數民族,包括臺灣的原住民。

  臺灣人無論血統、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是正統的中華民族一部分,孔廟、關公及媽姐,都是臺灣人崇敬的信仰中心,亦如大陸各民族。

  臺灣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雖經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除百分之二的皇民化家庭,絕大多數臺灣人仍傳承中華文化道統,以迄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依開羅會議宣言及波茨坦協議,臺灣回歸“中華民國”懷抱。隔年,《“中華民國憲法”》在南京制定,臺灣“國大代表”十餘人參與“制憲”及爾後“行憲”,臺灣成為“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的一部分。成功制定《“憲法”》是蔣公在內戰期間唯一政治成就。

  一九四九年,“中央政府”播遷至固有疆域的臺灣後,一面以確保臺灣不受共黨統治為近程目標,一面更以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為統一中國的長程“國策”。

  一、“上海公報”終結“臺灣地位未定論”

  兩岸自一九四九年隔海對峙後,完成統一是當時兩岸政府堅持的政策,初期均以採取武力統一為訴求,臺灣準備反攻大陸,大陸則以武力解放臺灣為號召,因此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間,為兩岸間武力戰階段,以一九五八年震驚全球的金門戰役為最高潮,是兩岸交火時期。

  此外,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一年,聯合國代表權的爭奪戰為兩岸外交主戰場,共二十二年,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其間國際曾有妥協性建議,即中共政權取代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中華民國”淪為“普通會員國”,亦即在聯合國內有“兩個中國”的席位。但為“我方”斷然拒絕,正因為“中華民國”的主權與疆域如為國際公認限於臺澎金馬,則“臺灣共和國”隨時可能成立,臺灣將永遠割離中國領土主權之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