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對未來城市綠色發展的四點建議
http://www.crntt.hk   2019-07-11 10:44:50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經過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已經由傳統農業大國轉變為城鎮化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城市型國家。城市在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對外合作、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國際評估顯示,中國有30個以上城市在世界排名靠前,意味著城市在支撐起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城市帶動了城市群的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對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願景,應是:促進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實現綠色發展、創新驅動、鏈接全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美麗宜居、彰顯特色、包容共享。

  對未來城市綠色發展我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要因地制宜制訂城市發展戰略。首先,要充分考慮城市所在區域的發展差異性,包括區域不平衡、結構不平衡、城鄉不平衡。我國中東西部差異依然存在的同時,南北差異也在擴大,人口持續往南部地區流動。大城市經濟活力顯著增強,但出現過度集聚問題,與此同時,中小城市發育不足,發展面臨困境。此外,城鄉發展依舊不均衡,雖然城鄉收入比逐步進入收斂階段,但城鄉居民收入的實際差距仍在擴大。

  再者,必須認識到城市所在區域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氣候脆弱性:我國升溫幅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的2倍,東北、西北地區是全球的4倍。區域性乾旱加劇的同時,南部地區20多省市雨季出現局部受災。自然脆弱性:資源空間分布的基本格局沒有變,但是城鎮化使人口與財富在城市的聚集,引起自然災害損失的變化。例如台風影響我們的次數和結果是人死亡在減少,經濟損失在加大。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與貧窮或富裕國家相比,我國遭受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比例最大。社會脆弱性: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再加上非傳統安全事件,已經是我們當前比較主要的矛盾。未來城市必須走韌性發展的道路。

  第二,以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動態平衡探索發展路徑。首先,要以城市生態系統理念評估城市生態環境。即要把城市看成一個城市生態系統,而不是孤立的地塊。這種系統的建立是以自身對自然生態系統認識,改變自然生態系統,建立適應人們生活、就業、休憩和交通需求,又對自然生態系統干擾影響最小的城市生態系統方案。包括土地利用和水生態系統關係、節能和能源利用與大氣污染的關係、物流和垃圾處理的關係等。其次,要開展城市空間公共資源總量發展模式的研究。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空間功能和使用方式的調整,確保公共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相對穩定。

  第三,研究人口素質結構制定區域性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首先,要研究城市人口流動的一般性規律。有關研究發現,我國633個城市中五分之二都在流失人口,出現一批“收縮城市”。未富先老的問題也相當突出,這些問題都應高度關注。其次,要加強對城市創新發展與人口素質的研究。統計顯示,即使在經濟發達的長江下游經濟區江蘇省,其人口素質差距依舊很大,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再者,要探索建立產業與就業崗位統計分析制度。我們要改變以往規劃編制中簡單依靠預測人口總量確定城市發展規模的模式,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聚焦城市發展中存在的空間不均衡、機會不均衡、資源不均衡,研究就業機會、公共服務、空間連接、人口覆蓋之間相互關係,強化就業崗位和產業與人口素質的關係,實現高速度向高效率發展轉變。

  第四,生態文明思想下的五位一體發展模式。首先,要從只見物不見人轉向見物見人,從服務小康轉向更加富裕,推進未來城市發展建設,建設“物理空間—信息空間”融合的數字城市,實踐精細化治理。實際上是要把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融合,建立城市數據庫,用大數據、雲計算的方式推進未來城市的綠色發展。其次,在整個運行模式裡,要以制度善治為基礎、以人文引導為靈魂、以市場推動為動力、以技術革新為保障,實現“政府—人文—市場—技術”融合,高質量配置公共資源,提高城市運行效益。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汪光燾(住建部原部長)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