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郭正亮語中評:陸軍事納兩岸方案今明年危險
http://www.crntt.hk   2019-04-02 00:12:29
郭正亮。(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台北4月2日電(記者 黃筱筠)大陸兩架殲11戰機3月31日在澎湖西南方飛越海峽中缐,停留長達10多分鐘。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中國大陸的動作雖是針對美國而來,但這是從1999年以來,中方首度採取軍事手段。過去兩岸多是政治對上政治,現在中國大陸正式加入“軍事手段”,加上台灣正值選舉期間,兩岸關係很容易擦槍走火,2019年至2020年將是兩岸關係陷入危險的時間。
  
  郭正亮表示,中共軍機穿越海峽中線,代表中國把軍事手段納入兩岸關係選擇,那就很麻煩。過去就是在政治上喊一喊,經濟就是買台灣的東西等,以前都沒有軍事手段,現在是把軍事納入兩岸未來行動選擇的方案,這是天大地大的事情。

  郭正亮指出,中共軍機穿越海峽中線,是針對美國居多。今年一、二、三月美軍軍艦都有通過台灣海峽,蔡英文過境美國夏威夷見到將領,又與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同框。加上美國參議院提出《台灣保證法》這是非常挑戰性的一項法案。

  他表示,這個法案是美方要讓台灣參加多邊、雙邊軍演,要派駐武官在台灣、將軍售制度化等,《台灣保證法》對於台美關係的提昇是最高修法,雖然不知道會不會通過,但是跨黨派參議員發動立法,有象徵意義,加上台美共同慶祝《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等,AIT慶祝酒會美方會派誰來等等,這些都讓中國大陸鷹派認為要出手。

  郭正亮表示,北京對台鷹派與鴿派作法不同,鴿派就認為提出惠台31項,鷹派則看到美台軍事進展,認為應該要拿方法,鷹派認為不能沒有軍事手段,“武力攻台”是中國大陸對台最終手段,但是聽久了台灣人民可能麻痺。鷹派就希望平常就要拿出軍事手段,不然怎麼面對美國軍事拉攏台灣的態勢。

  他指出,中共軍機穿越海峽中線的動作,是中國大陸經過思考的方向,當時剛好都沒有民航機,顯示有事先預警。而台灣軍方這次驅離動作也擺出來,有廣播驅離,但空軍審慎沒有用飛彈瞄準,也沒有用雷達瞄準,就是廣播要求共機離開,雙方對峙10多分鐘。

  郭正亮說,2011年也發生過是誤闖的例子,中共軍機當時追美機,但穿越不到一分鐘,因此這次絕對是刻意設計,“美國也不好說什麼,日本也沒有回應,美日多是靜觀”。

  郭正亮對中評社表示,中國的動作就是要讓你有感,這次性質嚴峻,對峙10分鐘,可以觀察到1999年與2019年中國大陸軍力的差別。1999年中共空軍不是台灣的對手,但是現在中國都是自製武器,台灣則是採購武器,與中國相比我們沒有這麼優勢,中國20年來軍力上升,讓他們在軍事上更敢出手。但他也說,這個動作不用直接連接武統,軍事光譜很多,中共目前這作法還只是最輕的方式。

  他指出,昨天是兩架軍機,未來是否加上轟炸機,或是更多架軍機,或是對峙時間更久,或是加上海軍?中國如果真的要玩,方式很多種,這也是未來兩岸關係的隱憂。

  他認為,中國大陸目前總國力雖然輸美國,但是近海防禦要引發台灣軍事緊張的方式太多了,中國有“區域拒止”的能力,讓美國無法進入第一島鏈,因此美方要進駐第一島鏈就會更加謹慎,美日目前沒有對此有回應,還在解讀這個訊息的意味。

  郭正亮說,過去兩岸就是政治理解,以前作多是軍事演習,中方多自我節制又是小規模等,但是現在“侵門踏戶”,很容易差槍走火,穿越海峽中線的動作也不可能只有一次。中國大陸啟動這個軍事手段模式,作為兩岸方案選項,這個選項過去是被排除,但是這次軍機直接飛到你家門口,是用軍事手段威嚇你。

  他也表示,今年台灣選舉年,蔡英文有內部獨派壓力,立場會講得更硬,加上還有美國因素,朝鮮半島局勢、中美貿易也還沒有結果,美國一定會打“台灣牌”,今年兩岸關係很危險。目前也無法預測中國大陸軍事手段會出手到怎麼樣?中國軍事能力超出第一島鏈,宮古海峽都可以穿越了,中國在軍事上的組合拳太多了,台灣無法預料。

  郭正亮也說,中共軍機會穿越海峽中線,也是在測試美日反應,如果真的發生在第一島鏈,美國敢進來嗎?中國最在意不是台灣,中方更在意是美國軍事態度。中國就看到美國正在撲排軍事籌碼,中國也勢必要安排一些軍事上的動作,避免美國越紅線。

  他認為,中共軍機穿越海峽中線,目前這個程度還好,加上蔡英文、“外交部”、“國防部”的回應,可能對蔡選情仍是趨向有利,但中方的動作若讓老百姓感到害怕,可能就對蔡選情不利。台灣人民大部分還是比較親美,也不想統一,但如果感覺要付出代價那就未必。

  郭正亮對中評社分析,美國確實很挺蔡英文,美國基本上認為中國是最大對手,台灣是“民主國家”,因此台灣是美國的朋友。現在美國跟中國矛盾地方太多,要美國放棄“台灣牌”,現在還看不到,加上中國對自己很有信心,也不會讓步美國,中美競爭短時間還是無解。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