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媒體訪問(中評社 秦正陽攝) |
中評社博鰲3月27日電(記者 秦正陽 李娜)27日上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今日召開的博鰲論壇上接受媒體訪談。在被問及如何看待勞動力市場下一步的轉變時,張燕生表示,目前重中之重,是需依靠完善科技創新、現代金融與高端人才三大支柱。
張燕生說,我前一段時間到廣東做調研,到了一個製造業比較發達的地級市佛山,它也是草根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民營、中小比較發達的地方,我看到佛山有兩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一個是房地產企業叫碧桂園,碧桂園作為房地產企業現在在做什麼呢?他拿出800億準備在未來幾年做建築機器人,也就是我們的建築和住宅的建設都是一些重體力勞動的工作,怎麼能夠用機器人替代它。還有一個企業就是小家電企業美的,你可以看到美的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是很快的。這樣一來你可以看到,過去一些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這些製造業現在正在變成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企業。但是我也同時能看到,這些製造業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的製造企業它面臨著“六缺”,這些企業想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所需要的脫胎換骨的轉型缺技術、缺人才、缺品牌、缺資金、缺渠道、缺轉型的經驗和能力。市場是逐利的,不會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們看到凡是解決這些問題比較好的地方,市場做市場的事,企業做企業的事,政府做政府的事,社會做社會的事,形成合力解決問題,比如缺人才進高素質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等。凡是做的好的,沒有僅僅靠市場能做到,僅僅靠企業能做到,僅僅靠政府能做到,一定是形成合力。
張燕生還補充道,創新我們可以看到,創新鏈有四個環節,一個環節是基礎研究,那麼基礎研究現在就需要一流的大學和人才;第二個應用研究就需要一流的研究院所;第三個是開發實驗研究需要一流的龍頭企業;第四個關鍵共性技術和公共技術的研究,既然是共性技術和公共技術的研究政府的作用就會變的更大,像德國弗蘭克福協會,一年的研發經費22歐原,都是財政給解決的,只要缺材料、缺技術,就會幫助解決。70%都是財政和公共經費的支出,因此你看到講到創新和支出的時候,不同的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不一樣的,基礎研究是大學,應用研究是科研院所,開發和實驗研究是企業,公共技術的研究其實政府在中間是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四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夠解決我們創新的短板。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我們現在創新鏈85%以上的投入是在開發和實驗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比一些研發大國低12%,這是需要一個過程,一步一步從創新鏈的最下端向上端一點一點推動。製造業是我們的本,沒有製造業就沒有創新,製造業要想做大、做強、做好一定需要三個支柱,一個是科技創新的支撐,一個現代金融的支撐,而現代金融的核心就是多層次資本市場;還有一個支柱就是人才。從我們來講,下一步怎麼構建這個支柱支撐中國製造經濟的轉型。
(後援記者:錢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