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隨著快遞、外賣、網約服務及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從業群體的壯大,其社會保障問題日漸凸顯。對此怎麼辦?報載,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建議重視解決新業態從業者工傷保險缺失的問題。人社部對此答覆表示,將適時啟動《工傷保險條例》的再次修訂,把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新業態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中。
對於數以千萬計的新業態從業者來說,這顯然是個好消息。近年就業市場最顯著的變化便是新業態頻現,用工關係多元或鬆散化。諸如“網約工”等,他們供職於某行業,但工作時間不固定,用工形式靈活,甚至不具備法定的勞動合同關係。一旦在工作時發生意外事故等,便不知向何方主張權利,不但談不上勞動保護,甚至連基本的社會權利都難以保障。
如上海警方曾發布通報,稱該市2017年涉及快遞、外賣行業的各類道路交通事故達117起,造成9人死亡、134人受傷。新華社也曾報道說,全國400萬外賣小哥,每2天半就有1人死傷。由於職業特點,外賣送餐小哥、快遞員等本身就易遭遇交通事故,然一旦“中招”,能否算工傷,或由何方提供工傷賠償都存在爭議。受害者往往不僅“吃不到勞保”,連醫藥費都需自己承擔。顯然,如何讓這個龐大群體享受到勞動者應有的社會保障,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治理課題。
對於新業態從業者來說,工傷保險缺失確實是當下最緊迫也最現實的話題。但實際上,包括醫保、養老保險等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目前我國的工傷保險或社保制度,一個突出的特征便是有很強的“單位屬性”,即從業者要想得到類似保障,往往須依附於企業或單位。而近年湧現的各種新就業形態,恰恰淡化了從業者的單位依賴性。此外,我國近年的新增就業領域,很大部分是小微企業。而小微企業由於用工靈活等,也是社保的薄弱環節,同樣面臨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
顯然,隨著就業形態的變化,相關社會保障的制度需與時俱進。就眼下而言,盡快修訂相關法規,在制度層面予以規範當是首要課題。為此,無論從理念還是實踐來說,皆需要有深刻的變革。要讓相關勞保法規不僅保護企業裡的“單位人”,亦要關注社會化的靈活就業者,為其提供兜底保障。
而在實操層面,更需打破常規,用開放性思維織起廣泛又實用的社會保障網。亦可由政府牽頭探討建立不同層次或地方性的職業保障體系,只要從業者加入該行業,便自動享有相關保障,這樣,不僅可減少就業風險,亦可免除從業者的投保奔波。總之,為適應多元多變的就業形態,勞動保障制度的創新至關重要。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閱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