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26日,中日兩國政府在北京舉行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共同社) |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中日關系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系,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標志著中日關系進入新的廣闊階段。盡管日本似乎半心半意地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且東海局勢日益緊張,但總體上,冷淡關系已經解凍。
安倍2018年10月訪問北京,這是日本首相近7年來首次訪問中國。之後兩國簽署了涉及多個領域的50餘項合作協議,這無論如何都表明亞洲兩個大國正在進入一個合作而不是競爭的新時代。
東京塔首次點亮“中國紅”慶祝農歷新年,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勢頭。在中國新年的第一天,安倍前所未有地向中國人發出視頻問候,他在視頻中回憶了2018年如何成為日中關系史上重要的一年。安倍重申,兩國已經“完全回歸正常軌道”。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以類似的論調作出回應,并強調中日關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也讓日本媒體大呼罕見。
然而,盡管中國和日本稱贊兩國關系達到新的水平,但言辭和現實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中日關系內部任何重大舉措都會產生矛盾效應。為什麼會這樣?
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系,不信任情緒也盛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把美中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當做武器,無疑促使中國和日本在經濟合作方面走得更近。安倍訪華時隨行的日本代表團有來自各行業的500人,他承諾將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的基礎設施項目,并與中國達成為期3年的貨幣互換協議。在地區層面,兩國還承諾加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