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打通梗阻“暢循環”
http://www.crntt.hk   2019-02-09 09:27:25
現代經濟是一個主體多元、結構複雜、相互交織的動態循環系統,循環暢通是經濟健康運行的前提保證。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暢通”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其要求,以“暢通無阻”促“良性循環”,堅決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

  文章分析,辯證地看,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伴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務必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過去幾年間,中國經濟“陣痛”時有發作。細究其“痛點”,源於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的有之,表現為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源於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的亦有之,“脫實向虛”不僅造成實體經濟“貧血”,更讓金融業本身聚積了風險。凡此種種循環不暢,或是體現了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主要環節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或是反映了金融與實體經濟間出現的斷裂和堵塞,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可以說,現代經濟是一個主體多元、結構複雜、相互交織的動態循環系統,循環暢通是經濟健康運行的前提保證。正如人的氣血不通就容易生病一樣,經濟的循環不暢也會出現亞健康狀態。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刻,若不能抓住時機及時排除各種梗阻,就很難渡過關口,問題也會積重難返;而若能夠加快改革創新,抓緊在“暢通”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就能順利通關,迎來豁然開朗的新天地。

  文章指出,圍繞“暢通”推進改革,就要打通梗阻,突出實現“三個良性循環”。一是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則和做法,加快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實現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良性循環;二是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完善促進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實現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良性循環;三是治理“資金空轉”“脫實向虛”亂象,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後面。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部署,用“暢通”這“一著活棋”來激活國民經濟循環,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調整升級過程中的資源有效配置,實現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供需動態平衡,中國經濟一定能夠更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