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後,再度聲稱以“九二共識”拼經濟。 |
中評社╱題:台灣地方選舉與“九二共識”再起 作者: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博士
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台中市長當選人盧秀燕、南投縣長林明溱皆表態承認“九二共識”,全力拼經濟。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因為韓、盧等人皆受到民意支持,如果要用“九二共識”與大陸進行交流與合作,行政院表示尊重。這預示著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大轉彎嗎?無庸置疑,“九二共識”曾在2008年、2012年總統大選中,發揮關鍵性力量,不僅使國民黨馬英九贏取總統寶座,也是與大陸當局重啟協商的政治基礎。但2020年總統大選性質不同於地方選舉,統獨爭議、國家認同議題及兩岸因素,必然在大選中持續發揮影響。2018年地方選擧泛藍取得壓倒性勝利,對“九二共識”具有“去標籤化”、“去污名化”作用。回顧台灣選舉歷史經驗, 2018年民進黨輸掉地方大選,2020年總統選舉勢必岌岌可危。
一、前言
台灣地方選舉結果“藍天覆蓋綠地”,選戰中民進黨當局大打“中國牌”選舉效應似乎有限;然選後“九二共識”一詞,卻成為台灣網絡搜尋中最熱門關鍵詞。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在選戰中,提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當選後再度聲稱以“九二共識”拼經濟,不僅誘發泛藍準縣市長附和;同時,大陸當局表示歡迎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具“正確認知”的縣市與大陸城市進行交流;且民進黨執政縣市若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也有共識,亦可參與兩岸城市交流。
此引起蔡英文總統、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桃園市長鄭文燦一再公開宣稱,兩岸城市交流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同時聲稱兩岸政策係為中央層級政府權責,這形成泛藍“地方”包圍泛綠“中央”的新圍堵態勢。九合一選舉後,兩岸關係新互動模式邁向城市交流,呈現地方化與國民黨化特徵,可能產生以藍營的“塊塊”(地方諸侯)包圍、壓制綠營的“條條”(中央政府)。不同於先前泛藍執政的八縣市與大陸當局交流,這十五個縣市包括三都(新北、台中、高雄)、三離島縣(金門、連江、澎湖)、三個東部縣(宜蘭、花蓮、台東)、新竹縣、苗栗、彰化、南投、嘉義市、雲林等,這些地方要素稟賦、產業結構及發展主軸,各有所差異。
整體而論,高達三分之二縣市執政掌握在國民黨,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當局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當時無論是國民黨執政中央及民進黨執政地方,皆能與大陸當局及地方進行城市交流。2018年地方選舉結束後,國民黨取得十五個縣市執政權,選後大陸當局宣稱願意與認同“九二共識”的縣市進行城市交流;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表達尊重泛藍執政縣市以“九二共識”主張,作為兩岸城市交流基礎。但民進黨當局也表達兩岸事務為中央政府職權,兩岸城市交流不應預設任何政治前提。
二、地方選舉“大陸牌”失效與“九二共識”再起
“九合一”選舉結束,“九二共識”聲浪再起,藍營呼籲兩岸城市交流、準澎湖縣長賴峰偉拜會國台辦、準台中市長呼籲恢復東亞青運會主辦權及柯文哲市長召開滬台雙城論壇。若干大陸學界人士認為,這是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產生引導功能;體現推動“促融”惠台系列措施,普遍獲得台灣民眾的高度認同,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及影響力獲得提升,印證“促融”政策措施的正確性、有效性。
自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台灣社會民意出現“統升獨降”現象,中國認同與雙重認同提高、對大陸好感度增強、台灣青年願赴大陸發展、對蔡英文當局處理兩岸關係沒有信心等變化,顯示出大陸對台政策以“九二共識”作為區隔化、差異化策略,已經產生寒蟬效應、示範效應;“促融”舉措已產生吸納效應。
未來泛藍執政十五個縣市將形成“地方包圍中央”態勢,涉及兩岸關係政策本係由泛綠執政的中央政府所掌握,但因泛藍與大陸當局具有“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因此大陸當局將“區別對待”泛綠與泛藍執政縣市,形成“一國兩制”狀態。儘管在此次地方選舉中,統獨議題與國家認同牌被視為無效,但2020年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是否也是無效呢?
我們觀之2012年、2016年兩次總統大選經驗,2012年總統大選,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及企業界紛紛表態支持之,結果馬英九當選,“九二共識”被視為選舉獲勝關鍵因素。但2016年總統大選,蔡英文提出依據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提出“維持現狀”,不承認“九二共識”,卻另提“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九二共同認知”,卻當選。2016年總統大選,“九二共識”並無發揮如同2012年總統大選時威力。值得關注的是,面對2020年總統大選,“九二共識”能讓藍營再度贏取大選嗎?
台灣地方選舉主要涉及地方治理議題,本來敏感的國家認同與統獨爭論、兩岸政策並非關鍵焦點。然“大陸因素”是涉及台灣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也關乎農漁產品、產業、觀光、城市治理、陸生陸配、教育文化領域發展,難以規避兩岸互動與合作。從美國川普政府指控大陸當局介入期中選舉,後美國政府官員指稱境外勢力、假訊息介入台灣選舉,這提供給民進黨當局基於選票極大化大打“大陸牌”的千載難逢機會,故而轉變選戰主軸,從“改革挺下一代”變更為“改革不回頭、鬥陣顧台灣”。這導致台灣地方選舉由單純“地方治理”的“低階政治”,上升為“統獨爭論”的“高階政治”。
台灣地方選舉結果揭曉,國民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共獲十五縣市席位;民進黨雖操作“大陸因素”,然衹贏取六個縣市,顯示打“大陸牌”效應實已陷入邊際效用遞減困境。民進黨當局強調“大陸因素”介入,宣稱大陸試圖金援特定候選人,動員網軍釋放假新聞、假消息,意圖干擾民主選舉。蔡英文總統視此次選舉為“民主保衛戰”,必須“守住台灣價值與台灣民主”,聲明“台灣的主權不能妥協、不能讓步,台灣自由民主一步都不能敗退”。顯見民進黨有意將城市治理議題,轉換成主權與民主保衛戰。
民進黨操作“大陸因素”,試圖在選舉過程中藉由議題發酵產生影響效應,主要是採取以下策略。首先,民進黨當局拉高分貝一再影射“大陸因素”介入。大陸當局不僅多次表達從未介入台選舉,指控民進黨當局完全是“血口噴人、造謠污衊”,試圖轉移自身執政績效不佳之困境。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更直指,境外勢力企圖改變台灣輿論方向,表達台灣正處於全球假消息最高風險的第一線。這提供宣稱“大陸因素”介入台選舉的有利佐證,強調境外勢力干擾台內部政治過程。行政院長賴清德更引用美國副總統彭思指控大陸介入美國選舉、破壞其民主,自然也會介入與干擾台灣地方選舉。
其次,此次選舉中前總統馬英九提出“新三不”取代“舊三不”,其中“不統”修正為“不排斥統一”,而遭不尊重台灣人民對未來選擇權之批評;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因表示認同“兩岸一家親”,及曾受訪表示大陸方面希望他參選總統,而遭“抹紅”。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承認“九二共識”,及提出“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兩岸經貿政策及南南區域合作,其網絡高聲量被質疑來自境外勢力或大陸網軍之操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