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國如何保持基礎研究活力
http://www.crntt.hk   2018-11-05 10:49:58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歷經13億年旅行,宇宙中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抵達地球,於2015年9月14日被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這一發現填補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驗證的最後一塊“拼圖”,是人類探索自然的又一個里程碑。

  美國領銜的引力波探測,為20世紀下半葉以來“沉寂”的基礎研究帶來新活力,也顯示了美國的科研實力。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體系的源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面對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各大國如何保持基礎研究活力?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引導企業參與

  基礎研究往往短時間看不到“產出”。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質能方程時,並未預見它在40年後會成為核能的理論基礎。如今,為使基礎研究成果盡快見效益,一些發達國家吸引企業也參與進來。

  比如美國,特朗普政府執政近兩年來,加大了對前沿領域的引導和投入,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下一代半導體等多個領域推出國家戰略,明確了探月和深空探測路線圖,努力在超算等領域保持領先。

  美國政府推動的科學戰略一大特點是“政府-研究機構-企業間的互動”。以今年9月公布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家戰略概述》為例,該戰略提出成立美國量子聯盟,將學界和產業界組織起來,通過公私聯合融資等方法,跨越量子科學基礎設施和技術上的鴻溝,確保美國在量子計算的領先地位。

  自己的科學發現被其他國家搶先商業化,英國科技史上曾多次吃這樣的虧,電話、青黴素、單克隆抗體等都是如此。為了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不再錯失機遇,英國政府斥資6100萬英鎊,在曼徹斯特大學建立國家石墨烯研究所,推動石墨烯材料的研發及應用。目前,該機構從英國政府和歐盟獲得資金支持,與超過80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