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也是全球主要產油國,與美國政商界千絲萬縷,特朗普就任總統後不久就訪問沙特,取得一千一百億美元(約八千五百八十億港元)的軍火生意,聲稱可以為美國帶來四萬個就業機會,美國不能不衡量與沙特交惡的成本。
顧戰略利益 只好找代罪羊
社論指出,短期而言,美國若宣布制裁沙特,招來沙特報復,不但大筆軍火生意泡湯,而且油價可能飛漲,在距離中期選舉不足二十天的時刻,增闢外交戰線,直接打擊民生,又得罪油商金主,不利共和黨政府選情。
更深遠的考慮,涉及美國在中東的長期戰略部署。中東的親伊朗和親沙特兩大陣營,向來都試圖增強本身對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中東有些地方甚至為此血流成河。伊朗與俄羅斯關係較佳,又對以色列態度較強硬,特朗普上台後一面倒力撐以色列,不惜遷大使館到耶路撒冷,又單方面退出伊朗限核協議,更加倚賴沙特作為美國在中東利益的穩定力量。
當下群情洶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拉加德、荷蘭、法國和英國的部長級官員,以及一些大企業,都表明不會出席沙特未來幾天旨在推行經濟改革的國際會議,但美國財長努欽不會透過缺席來表態。
顧慮到美國的多方面利益,美國與沙特翻臉的機會不大,最可能是找個代罪羊,把事件推在皇儲手下身上,指他為向皇儲邀功而自作主張,至於皇儲和沙特政府的角色,就暫不予深究了。
不論結果如何,事件已清楚顯示美國的人權標準因國而異,所謂“普世價值”,最終也會被其國家利益所凌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