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人從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門前走過。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把發達世界在雷曼事件前後的經歷與中國當前的狀況混為一談是錯誤的。中國的金融系統及其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在設計上(與西方)存在根本不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表明,對危機的擔憂將被證明是沒有根據的。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16日文章說,中國迅速的崛起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關鍵的催化劑是其迅速的經濟發展。按照很多標准衡量,中國已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躍進。這裡僅援引《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一項統計:1990年67%的中國人生活在世界銀行定義的極度貧困綫以下,而到2014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1%。
盡管導致這一顯著飛躍的原因有很多,但推行事實上不受限制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政策的機會始終是關鍵所在。
沒有什麼比中國成功渡過全球金融危機更能彰顯其重返全球影響力重要席位的事實。為了應對危機,中國實現了信貸的顯著擴張。盡管大體上成功地引導經濟渡過了危機,但許多人仍然擔心這一政策留下了脆弱的遺產,并令人憂心忡忡地想起危機前的西方。
不過,把發達世界在雷曼事件前後的經歷與中國當前的狀況混為一談是錯誤的。中國的金融系統及其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在設計上(與西方)存在根本不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表明,對危機的擔憂將被證明是沒有根據的。(作者約翰•盧比系KBI全球投資公司投資組合高級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