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烈大橋全長5.4公里,預計2021年竣工。(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金門8月8日電(記者 高易伸)無黨籍金門縣長陳福海5日提出通水、通電及通橋“新三通”願景,金門縣大陸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中聖7日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兩岸通橋至少有“四種”方案,但兩岸通橋涉及高度政治性,更涉及邊境管制等複雜境管工作,因此在施行上會非常困難。如果要徹底形成金廈生活“圈”,就必須在金門南北兩線各搭一座與大陸連結的橋,那才真正形成“圈”的概念。
王中聖7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通橋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金門人能否凝聚共識?如果年底選戰陳福海縣長能夠順利連任,新三通的願景就能延續或交棒給未來縣長。
王中聖,1981年生,福建金門人。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所碩士,曾任蘋果日報金門駐地記者,2014年被陳福海延攬至縣府團隊,曾任金門縣觀光處長、民政處長,現為金門縣大陸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金門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深受陳福海重用信任。
根據金門縣規劃與王中聖的說法,兩岸通橋至少有四種方案,其一是直接從金門五龍山通往廈門蓮河地區,大橋全長11.4公里;其二是通往廈門的大嶝島,全長約8.6公里;第三則是串聯號稱“英雄三島”的角嶼、小嶝島再到大嶝島,全長約10.3公里;第四則是透由金門與烈嶼(小金門)串連的金烈大橋,再從烈嶼興建一座通往廈門島的橋樑。
王中聖向中評社表示,如果要形成金廈生活“圈”,就必須在金門南線與北線各搭一條與大陸連結的橋,那才真正形成“圈”的概念,但這些構想距離實踐還有很長的路需要努力。他個人比較偏向第四個方案,因為通橋涉及邊境管制等工作,若能以烈嶼(小金門)先行境管、設置免稅商店等,其實對金門發展與各項考量都有不錯幫助。這條路線可直接連接廈門,便利廈門與金門之間的往來,也會比上述前三案都從金門東北角連接對岸來的更便利。但兩岸通橋涉及金東金西的發展,過程也會有很多高度政治性的考量,因此施行上會有很多需要推敲再三的挑戰。
王中聖表示,大陸過去也有針對兩岸通橋制訂方案,但那都是在大嶝翔安國際機場興建前所制訂的,未來橋能否通到大嶝島,或透過灣靠第二地再進入大嶝,或要從烈嶼蓋一條直通廈門,都要取決於未來的時空環境。
早期興建金廈大橋曾有兩派建議,其一是南線的金廈和平大橋,即由金門經小金門到廈門島;二是金門經大嶝島、小嶝島到廈門的北線。當時大陸專家也有許多討論,大致都認為北線較可行,也是目前金門與廈門都認可的金嶝大橋規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