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當一個接一個外國航空公司按中國民航局的要求更正了台灣的標注後,西方媒體罵這些航空公司懦弱。然而,全球的商業航空公司完全有權在必要時候接受北京的堅決立場。對於商業航空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并非在判定全球緊張中發揮什麼作用,而是讓飛機在目的地安全著陸。
香港《南華早報》8月1日載文《美國人應質疑“邪惡中國”之說,衝淡危言聳聽》,文章說,從國際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反映了聯合國早就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原則幾乎被所有地區和國家政府接受。
如今在美國,闡明背景與前因後果的國際新聞,就像事實正確的特朗普推文一樣鳳毛麟角。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描述越來越缺乏事實根據、妖魔化。若中美“注定一戰”,我們不禁要問,美國是否沒能力設想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未來,因此非得再把中國捶打入蘇聯的舊模子不可——對,北京總是壞蛋,即便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并沒有錯。
難怪,許多美國人傾向於認為北京是壞蛋。諷刺的是,(歐美)媒體對“通俄”報道的上癮,至少目前減少了對“大猩猩-北京”的關注,這或許為消除(西方)日益嚴重的妖魔化中國爭取到一些時間。
今天,幾乎每一名常被引用的中國問題專家,都登上看似已離站的(中美)“注定一戰”列車。許多(西方)受訪者如今似乎都想對妖魔化火上澆油。然而,世界需要知道,我們還有許多理性(甚至勇敢)的中國專家,他們絕非熊貓擁抱者,但他們在周圍人失去理性時仍能保持頭腦冷靜。可是,他們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大衆媒體上去平衡反北京的狂熱派。
妖魔化顯然是有問題的。這樣做越久,就越難以回到平衡、可行的視角。此外,妖魔化他人之舉反過來會打到自己的臉,特別是若是基於錯誤前提、造成不可避免的威脅的自我實現預言。
中國或許可考慮重拾孔夫子的謙遜,別被一幫頭腦空洞、現在不理解以後也永遠不會理解中國的美國人拖到滿是汗臭的摔跤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