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會議圍繞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確定了圍繞補短板、增後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一系列重大措施。
如何看待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精神及其後續演化?筆者有一個判斷和幾點觀察。一個判斷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正在全面展開。六點觀察分別如下:
此次政策調整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的一次重要調整,不是政策的全面轉向,是從微調向重要調整轉變,是對未來三年攻堅期的政策的一次重要調整。也就是說,政策的基本取向並未發生變化,只是對下一階段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原則、重點、手段進行了調整。
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
會議強調,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強調高質量發展,不代表不要速度、完全放棄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也是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內容。這既是完成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需要,也是提升經濟發展信心、避免經濟失速陷入“硬著陸”風險的需要。“高質量發展”與“穩中求進”並不矛盾。“穩”本身就是對發展的基本要求,這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進”就要充分體現高質量發展。具體到今年的預期目標或者說運行區間,指的是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到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不能大幅度偏離6.5%這一目標。
觀察一、政策調整的重點
會議特別指出,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第一,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兩個積極的提法是首次)。聚焦減稅降費,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1.1萬億元以上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對已確定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強相關方面銜接,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