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海歸心,人才回流
大陸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此一歷史成就,與西方不同,不靠船堅炮利殖民掠奪。相對的,大陸的發展模式,反而使得全球受惠。如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全球陷入經濟大恐慌,但全球貧窮人口卻不增反減。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原訂在2015年可以讓貧窮人口減半,但結果卻比規劃的時間還提早了5年,在2010年就達成了這個目標,而這大半是要歸功於大陸的貢獻。到了2020年,大陸更將要實現4300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發揮了黑洞式的磁吸效應,把周遭包括台灣在內的地區有形無形的物質都吸引進去,力大無比。2017年大陸原油進口量超越美國,來到4.20億噸,成世界最大原油進口國。而2018年3月,以人民幣計價的大陸版原油期貨“上海原油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這是人民幣繼2016年被國際貨幣基金(IMF)納入SDR(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後,再一次提升其重要性。除了原油、煤礦與資金等輸往大陸的數量增長可觀,進入大陸的人才也不斷攀上新高。由於大陸綜合國力變強,位居世界第二,民族自信心提高,海外僑胞心嚮往之。海外學成歸國的海歸派人才出國回流比例提高至八成以上。世界人才往哪裡流動,代表的就是那裡就是富強所在之地。四海歸心,人才回流,才能撐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三、中華民族認同,兩岸和平定海神針
大陸改革開放40年,兩岸開啟交流也30年了,在大陸發展的眾多重要時刻,多有台灣人的身影參與其中。台商在陸投資設廠,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僅富士康一家在深圳、河南、成都等地設廠,就解決超過100萬人的就業;又以2012年為例,台商對大陸稅收就貢獻了約1千億美元。
近來兩岸官方互動雖因台灣政局的多變的常受阻擾,但兩岸民間的往來卻變得更為頻繁與緊密。不僅如此,實際上,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一項從2013年開始進行的長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有過半的台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而認同中華民族的比例更是始終保持在八成六以上,充分顯示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雄厚。
依最新公布的2018上半年調查結果也發現,在兼顧台灣利益與有利兩岸和平發展的因素後,“泛中國人”的認同度更是一舉拉大與“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狹隘認同間的差距有47%之多,創該調查以來的新高。相較於2015年9月差距幅度最小的調查結果(26.5%),還要高出有兩成的落差,反映出蔡英文上台,民進黨完全執政,但“台獨”分裂癌細胞卻受到有效遏制,未見有效擴張。
四、中華文化構建起兩岸共同家園
自清末起,因國力衰敗,近代兩岸人民長年處於戰火的恐懼中,兩岸亦源於內戰而分治至今。不過,從大陸改革開放,台灣開放兩岸交流探親,兩岸關係逐漸改善。兩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就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黏著劑,共同的中華文化則扮演建構兩岸和平統一的催化劑。中華文化又稱華夏文化,中華文明又稱華夏文明。中華文化發源於黃土高源的黃河流域,以華夏人漢族為主而後逐漸融入其他55個民族,所孕育出來的文化。中華文的傳承有主流與支流,其中主流就是以孔子創建的儒家文化為代表。歷經千年,中華固有文化千錘百煉,去蕪存菁,已超越血緣、民族意涵,各族因認同中華文化而融合成中華民族。
正如布魯克斯.彼得森所言:“文化是國家或地區內的一群人所普遍認可的、一系列相對穩定的內在的價值觀和信條,以及這些價值觀和信條對這群人的外在行為以及環境所產生的顯著影響。”台灣現有的住民以漢人為最大宗,約占總人口97%,在台灣多元文化中,中華文化的主流地位正因漢人為主的人口結構而更加鞏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9年時國民黨政府來台,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深根台灣的中華文化更為繁榮興盛,成為繼承傳統中華文化的保留地。直至今日,台灣還是華人世界中使用正體中文字人數最多也最主要的地方。無可置疑的,在台灣眾多的文化元素當中,中華文化所佔的比例最高,也是台灣文化的精髓。如同黃光國所言:“...把台灣的民間社會塑造成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共通性使其影響力遠超越血緣,而將中華各民族緊密的圈在一起。中華文化是兩岸最重要的共通點,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石。
|